命中一只赚钱基金概率多大?
【资料图】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成立5年以上的主动管理权益基金各类份额合计2802只,2551只收益率为正,占比超过90%。相较之下,区间内上证指数则出现了9.98%的跌幅。尽管多数基金5年期大幅跑赢同期指数,但多数基金产品的5年期年化收益率事实上难言理想。其中,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有861只,占比仅有约30%。
点评:猫头鹰基金研究院的研究总监伍彦妮表示,根据他们的统计结果,基民收益率的数据大都落后于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近8年来,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7.06%,而持有人的年化回报为10.96%,整体落后基金收益率6.1个百分点。在2015年、2019年、2020年牛市年份,基民收益率平均分别落后基金收益率10.4%、9.2%和16%;在其他震荡市及熊市年份,基民收益率平均落后基金收益率2~5个百分点不等。伍彦妮认为,根据历史数据,有三个维度的因素对基民利润的影响较大。其一是基金的业绩,其二是基金的波动,其三是基金的规模增长及持有人换手率。
储蓄国债上线“秒光”,低风险理财产品受老百姓热捧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尽管3年和5年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历经三连降,下浮 35个基点,3年期从3.4%降至3.05%,5年期从3.57%降至3.22%,不过销售场面却异常火爆,从多个银行网点了解到,不少银行在上市第一天的半小时内,就出现了额度被抢购一空的局面。储蓄国债票面利率持续走低,为何却依然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呢?
点评:物产中大欧泰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周文科表示,今年受股市楼市退潮、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和国内疫情的影响,资金更倾向于安全和稳定的收益。储蓄国债的火爆主要是股市和房市的退潮,在当下美联储大幅加息且国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储蓄国债资金相对安全、收益稳定并且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
金价或考验1600美元/盎司支撑
10月18日,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发布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财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本季度整体同店销售增长由上季度的-1%转负为正至40%,黄金产品及定价首饰产品的同店销售增长分别为62%、-8%。黄金下滑态势不改,目前在1630美元/盎司一线徘徊。
点评:有分析认为,如果美联储进一步大幅加息,黄金或考验1600美元/盎司的支撑。不过在金价低迷之际,现货黄金的销售却迎来自己的“最好时光”,黄金珠宝商的三季报大幅预喜,黄金公司也在积极抄底金矿。
今天稳了?A股迎“定向降息”:历史共三次,市场均受“强刺激”
中证金融官网昨晚发布消息称,2022年10月20日,决定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BP,调整后各期限档次的费率具体为:182天期为2.10%、91天期为2.40%、28天期为2.50%、14天和7天期为2.60%。
点评:从历史经验看,此前共有3次下调转融资费率事件发生,均对市场造成强烈的正面刺激,成为了A股“牛市发动机”。此次下调转融资费率,是根据资金市场利率水平做出的正常经营性调整,旨在满足证券公司低成本融资需求,促进合规资金参与市场投资,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7.27后小幅回升 业内预测7.25或为关键阻力位
昨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回升,盘中一度反弹至7.2450,涨超200点,截至下午6时发稿,离岸人民币报于7.25一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1188,下调83个基点。
点评:南华期货研究团队指出,离岸人民币汇率已跌破7.27,而在岸人民币汇率还未突破7.25,考虑到监管层的态度以及美元指数的走势,预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强弱依旧主要追随于美元指数,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呈震荡走势偏弱的可能性较大。
中信证券:未来一个季度是否会有降准?
点评:中信证券认为,综合考虑流动性缺口、MLF到期、美联储加息节奏、历史降准多发时点等,未来一个季度我国央行均有降准的可能。降准落地的概率分布为明年1月>12月>11月。从外部环境来看,11月和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后是加息节奏转变的重要窗口期,也会成为国内降准的重要观察窗口;而从内部环境看,信贷开门红的需求、对冲专项债提前发行、春节前的流动性安排等因素都更加倾向于选择1月或者12月作为降准时点。
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调低产品费率,低费率将成未来大趋势
今年以来,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后发布费率调整公告,对旗下理财产品的相关费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调,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低至零。
点评: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银行下调理财产品费率,一方面是积极响应金融降费、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也与今年以来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体验变差有关,通过下调产品费率可以适当对冲产品收益下降的影响,提高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有望引发行业系统性降低资管产品的费率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注意不能仅仅根据产品费率多少做出购买与否决策,更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风险收益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
往期回顾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基金持有5年能解决不赚钱烦恼吗?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公募自购骤增!历史经验:愈是见底,自购愈频繁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未来五年房地产怎么发展?定调来了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百亿权益基金谁抗打?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中信、建投、国君主定增江湖,转债与配股谁领衔
更多往期精彩内容,请关注>>用益财经
作者: 来源:综合其他媒体责任编辑:Tnews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