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冲刺创业板IPO的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机器)获受理,这也是安防龙头海康威视(002415.SZ)在2022年底成功分拆萤石网络(688475.SH)至科创板上市后又一分拆子公司的手笔。
(相关资料图)
海康机器在报告期内的确也交出了业绩跨越式发展的答卷,但是,银柿财经从海康机器招股书以及海康威视过往的公告中发现,本次海康机器创业板IPO堪比围棋中的“妙手”,因为通过IPO,公司不仅解除了自筹资金可能面临的风险,转而使用投资者的钱,而且筹集的资金更多。
业绩快速增长,客户过于分散
顾名思义,从名称就能大概看出海康机器从事何种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无人机三部分。机器视觉方面,公司聚焦工业视觉传感,驱动工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移动机器人方面,公司聚焦内物流,推动制造业、流通行业的自动化及智能化;处于聚焦主业、减少关联交易等考虑,海康机器目前正在将无人机业务部整体转让给海康威视。
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的业绩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分别为9.41亿元、15.25亿元、27.68亿元、28.1亿元;归母净利润4547.86万元、6509.64万元、4.82亿元、4.28亿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是源于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市场份额领先且不断提升;公司持续投入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
虽然海康机器近年来的业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银柿财经却发现,在业绩欣欣向荣的背后,海康机器存在客户集中度低的问题。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报告期内向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4.3%、22.16%、15.85%、12.15%,呈现持续下滑,并且比重较高的2019年、2020年还是因为关联方海康威视、中电科及各自下属企业作为最大客户。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对最大客户销售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只有3.67%。
自筹变IPO就等投资者出钱
业绩的高增反映出海康机器的快速扩张,为了实现进一步发展,公司创业板IPO也开出了拟募资60亿元的巨大数额,而公司2021年和2022年去前三季度的总资产分别只有24.65亿元、42.46亿元。
然而,为什么又说海康机器本次IPO是一招“妙手”呢?是因为公司可以通过IPO,将本来可能要承担的自筹资金风险消除掉。本次海康机器拟募资投入最大的两个项目分别为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海康机器人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15.34亿元、11.66亿元,拟全部使用募集资金。然而银柿财经发现,早在2022年1月,海康威视就曾公告过,经董事会审议通过,海康机器将投资这两个项目,金额也与本次募资相同。但彼时的公告显示,这两个项目将使用海康机器的自筹资金,并且警示了“因投资金额较大,未来可能导致海康机器现金流减少,同时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筹措情况及信贷政策、融资渠道通畅程度等的变化,可能会使海康机器人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
也就是说当初海康机器应该是想通过使用自有资金以及借贷等方式投资项目,并且担忧自筹资金可能对自身现金流、财务产生冲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2022年6月海康威视公告将分拆海康机器到创业板IPO,如今后者获深交所受理,也就是原本自筹资金可能产生的风险或许都可以通过IPO募资转移,而最终将使用股民、机构等投资主体的钱。本来这两个项目在2022年1月公告建设周期分别为36个月、24个月,但是从招股书显示的它们都将全额使用募集资金来看,一年多过去了项目应该还没有进展,就等着上市成功募集资金到位了。
另外,IPO不仅可以解决自筹资金的潜在风险,甚至能让海康机器从中获取更多,本次拟募资的60亿元中还有约23.7亿元要投入新一代移动机器人平台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另外3个项目,除此之外还有9.3亿元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