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嘀嗒出行此前曾于2020年10月8日、2021年4月13日先后两次递交上市申请,不过都相继失效。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主要业务为促成私家车车主与出行路线相近的乘客分享个人汽车内闲置座位的出行模式,也就是俗称的“顺风车”。
顺风车业务占九成
(资料图)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为2021年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2021年的市占率约38.1%。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在全国366个城市有业务布局,拥有约124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累计为5740万名乘客提供服务。除顺风车之外,2017年嘀嗒出行还切入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截至2022年9月30日,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
与网约车的商业模式类似,在促成交易的过程中,嘀嗒出行会向私家车车主以及出租车司机收取一定费用,这也是嘀嗒出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54亿、7.81亿和4.28亿元;其中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的占比分别为89.1%、89%、91.1%。同期,嘀嗒出行相应的经调整利润分别为3.43亿、2.38亿和0.65亿元。
对于净利润的减少,嘀嗒出行表示主要是此前受疫情影响,顺风车以及出租车的搭乘次数减少。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分别促成交易1.46亿次、1.3亿次、7210万次,GMV分别为81亿元、78亿元、46亿元。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认为,简单轻量化的模式造就了嘀嗒出行的持续盈利。但另一方面,单一的业务也使嘀嗒出行抗风险能力不足。基于此,出租车扬招场景数字化成为嘀嗒出行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点。但就目前来看,嘀嗒出行约九成收入来自顺风车,其在出租车业务方面还需加快步伐。
合规仍是难题
而在业务单一的同时,顺风车由于安全、合规等问题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对平台、司机都有许可证要求的网约车,顺风车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也坦言,中国的顺风车市场仍相对较新,市场对顺风车的接受程度及需求的增长幅度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增长。
例如,在2018年,一个主要出行平台发生若干与其顺风车服务有关的恶性犯罪事件,导致公众对顺风车产生极大的安全忧虑,相关部门对顺风车也有了更加严格的监管。
2018年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相关平台公司全面开展安全隐患自查和整改工作,在未完成隐患整改前,无限期停止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即顺风车业务),同时督促各地监管部门对于驾驶员资质、接单数量进行限制。
不过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对顺风车并未有统一的标准,以合乘次数为例,上海、北京为不超过两次,广州、深圳收费的情况为不超过三次,其中广州对免费合乘不限次数。
据嘀嗒出行统计,在46个开展业务的城市中,22个城市的市级监管部门已制定从事顺风车服务的出行平台的实施细则,8个城市已经刊发了规则(征求意见稿),余下城市均未制定具体规则。
面对监管以及安全经营的要求,嘀嗒出行发布《嘀嗒顺风车合乘公约2.0》、嘀嗒顺风车用户行为管理规则、订单取消判责机制等细则,对违规行为做出了规定,并建立了安全护航、行程录音保护等安全机制。
嘀嗒出行2022年4月公布数据显示,其每周封禁和警告的顺风车车主,平均分别超过2000名和4000名,涉及违规多拼、诱导线下交易、人车不符、严重爽约、收取额外附加费等多种违规行为。
陈礼腾表示,在出行服务领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此前顺风车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对于出行安全环境的打造成为各家平台的重中之重。顺风车平台的合规、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