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 >
万年“备胎”的钠离子电池 能否帮助动力电池企业走出新天地?
来源:江苏经济报     时间:2022-10-11 09:30:41

8月,虽受南方限电、新冠肺炎疫情多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我国新能源车的势头依然凶猛。根据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50.10GWh,创下历史新高。反观各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好像都“猛”不起来,半年报显示,各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虽然产量大幅增加,但毛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受此影响各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股价均出现剧烈波动。某万亿市值动力电池上市公司更是凭一己之力带崩整个创业板。

而究其原因则是居高不下的锂矿价格,不断压缩锂电池的盈利空间。百川盈孚数据显示,至9月22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达50.75万元/吨,该价格已非常接近今年3月51.7万元/吨的历史高点。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曾经被人们忽视的品种——钠离子电池,逐渐地又被人们所记起。今年以来已有不少上市公司看好钠离子电池这一新能源产业的细分领域,并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的崛起能否帮助动力电池企业走出一片新天地?且听权益哥给大家分析分析~

一、 万年“备胎”的钠离子电池

其实钠离子电池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同时开始研究,但因为钠的质量和体积较大,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更优,所以在两者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锂电池。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也被暂时搁置。

但随着锂电池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锂资源明显不够用了,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锂资源价格持续暴涨。而钠资源作为一枚准备已久的“备胎”也成功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数据显示,钠的丰富度高达2.75%位居所有元素的第6位,比锂资源的0.0065%储备高太多,而且在海水中轻易提取钠元素价格也基本维持在2000元/吨左右。

在成本压力下,今年以来钠离子电池逐渐被资本市场所青睐,万年“备胎”也有可能迎来它的“第二春”。

二、钠电池能否成为强力“援军”

相较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最大的两个优势是便宜和稳定。据中科海钠数据显示,钠离子电池铜基正极成本相比磷酸铁锂正极可降低近60%;同时,由于钠与铝不易发生合金化反应,集流体可以全部使用铝箔代替铜箔,成本可降低近 70%。根据综合测算,钠离子电池成本相比性能接近的磷酸铁锂电池可降低约 30%-40%。

不过需要注意,目前钠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尚未完全成熟,制造规模较小,其制造成本约为 1 元/Wh,与三元锂电池相当;但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进一步压缩至 0.2~0.3 元/Wh。

在安全性方面,钠离子电池的电阻比锂离子电池高,当发生短路等现象时,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相对更高。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已被证明比锂离子电池更稳定,在储存、运输方面比锂电池更方便。

较低的能量密度则是钠离子电池的致命伤。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一弱点也在渐渐被攻克,根据某动力电池龙头公布的消息来看,其在2021年发布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高达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20%℃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这一参数已经相当接近于磷酸铁锂电池了,此外该公司预计下一代钠离子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未来钠离子电池有可能成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另一种选择。

三、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未来新赛道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新型电池发展。2021年10月18日工信部在相关文件中表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作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是支撑新能源在电力、交通、工业、通信、建筑、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之一。从2010年以来我国钠离子电池的专利数量位居全球首位,相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专利技术的开发,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也将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预计未来规模化生产和原材料价格低廉,所带来的产能和成本优势,也能让钠离子电池布局更加广泛,既可以用于平价乘用车的动力电池系统,也可以用于电动两轮车以及储能方面。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讲,依托于更多元的使用场景以及更低廉的成本,未来企业的利润也有望增厚。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对于技术要求苛刻,在国内只有少数龙头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行业壁垒较高,投资者可考虑关注行业龙头。此外,钠离子电池还未全面投产,未来可能产生变数,预计短期内波动较明显。

风险提示:投研观点仅供参考。本材料(活动)由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发起),为客户服务资料(活动),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活动),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有风险,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 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等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