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反电诈相关的工作、研究了这么多年技术之后,大家可以看我的发量,每年都以打9折的方式减少。”话音刚落,众人大笑。蚂蚁集团安全风控智能部总监金宏自嘲式的开场白,恰到好处地介绍了自己身份,也道出反诈过程中极其艰难的对决。
移动支付时代,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手段层出不穷,如何守护老百姓“钱袋子”,一直以来也都是监管钻研的课题。在此背景之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应运而生,并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12月12日下午,包括金宏在内的多位风控技术专家、法律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反诈法实施后电诈治理的理念革新和模式变化,交流互联网平台及科技企业的发展态势。
(相关资料图)
作为为数不多的去过反电诈第一线的学者,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曾在云南孟连边境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据他回忆,当地的电诈发展已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整幢楼搞的都是‘楼宇诈骗’,一楼是接待的,二楼是搞技术的,三楼搞账号的,四楼搞信息的,五楼搞跑分的,六楼搞自动算法,每一层的分工都非常明确。”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对外发布的《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7年至2021年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诈骗罪案件量占比最高,为36.53%。在高艳东看来,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屡禁不绝,主要原因包括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违反成本低收益高、案件侦查难度大这三方面。
“比如和云南孟连相邻的佤邦,因地理特殊,名义上属缅甸政府地盘,事实上是地方武装,缅甸对其没有执法权,中国政府也不能直接执法。因而当地成为不法分子的安全港,侦查破案难度极大。”高艳东称,与此同时,不法分子只需购买手机、群发器等装备,凭借通信技术的便利条件,便可低成本、同时段大量群发虚假短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金宏则补充表示,从近年趋势来看,电诈一直在“蹭热度”,如利用网络股票、刷单返利等实施诈骗,这段时间正值世界杯期间,电诈也以此为噱头诱骗赌徒下载相应APP,进行电信网络诈骗。
在高艳东看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出台后,与《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联动,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制度,让个人信息更加安全。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规定包括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在内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公安机关办理网络诈骗案件应当同时查证个人信息来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高艳东特别指出,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是一项特别义务,“在打击电诈时一定要弄清个人信息的来源,像此前的徐玉玉案那样,就应当追究,谁泄露的谁负责。”
那么,电信、金融和互联网平台等主体应如何承担公共治理责任和义务?《反电诈法》第七条明确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责任,有关部门、单位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应当密切协作,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有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高艳东直言,过去电信网络诈骗存在数据壁垒,比如腾讯和阿里的数据很难共享,未来这样的壁垒必须打破。“而且市场主体的‘看门人’地位确立后,平台就要保证注册账号切实履行义务,实名而非用于诈骗;同时强调技术对涉诈信息活动的监测、动态封堵和处置,不仅前端防范,在交易、聊天中触发敏感词,也应对其进行动态封堵或监测。”
在这一方面,金宏表示,以“叫醒热线”为代表的AI服务已经成为蚂蚁集团科技反诈的重要一环。这套“主动交互式风控”技术为蚂蚁首创,可实现风控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全链路、多模态内容交互,此前率先用于支付宝“叫醒热线”进行反诈,让AI跟用户电话沟通,了解用户是否被骗并实施劝阻。
“目前‘AI反诈’全链路安全服务已达到‘毫秒级’。系统可在10毫秒之内判定交易风险水平,在90秒风险‘确认期’、15分钟交易‘冷静期’、24小时交易‘反悔期’等多个阶段,通过图文互动、语音电话、交易冷静、延时到账等方式,对易受骗用户进行自动化劝阻和风险提示。”金宏最后表示,12月15日,蚂蚁集团将连同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联合出品《技术研究报告》,介绍反诈领域技术布局、底层技术搭建,以技术开放化作为核心,共筑电诈治理能力的新防线。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