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占顺的家,两层砖瓦房与周围鳞次栉比的一幢幢二层小洋楼相比,并不起眼。然而,仔细一看,庭院外一排260平方米的标准化猪棚里,一头头住着“别墅”、吹着空调的“猪仔”,吸引乡村游人探寻的目光。
复兴村是西沟乡养猪规模较大、养猪大户较多的村,全村有标准化猪棚20个,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市场日均售出100余头,占民和县城猪肉市场“半壁江山”。
在乡亲们眼里,38岁的张成旭,不仅是能干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是村里最早开始规模化生猪养殖贩卖的“养猪达人”,带领大家同奔小康的“致富能人”。
如今,通过多年打拼,张成旭乡下有养殖产业、县城有猪肉批发部,成功闯出了一条致富大道。
发展反哺亲朋,致富尤记乡邻,他把自己所掌握的养猪本领手把手教给村里的养猪户,并将仔猪以低于市场价卖给村民,帮他们制作饲料配方,还聘请困难户到养猪场务工,平均每人一年发放2万元工资。
在他的帮助下,脱贫户张承德也在民和县城农贸市场租赁了一间30平方米的铺面,经营起生猪销售买卖。
“我们村猪肉一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村里像我这样到县城做生猪买卖的还有50多个。”看着微信钱包里不断上涨的数字,张承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产业发展,人人不是旁观者,个个都是参与者,村里年已六旬的老党员张永诚,有着多年生猪养殖经验,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土专家”。为确保乡亲们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最美姿态,他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热心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成为乡亲们口中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为复兴村生猪养殖业奉献力量。”张永诚乐呵呵地说。
目前,复兴村生猪养殖经营户年均收入达12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还将生猪零售打入一河之隔的甘肃省红古区市场,生猪养殖也成为复兴村的致富产业之一。
从曾经的家庭散养到如今的规模立体养殖,从“小散乱”到标准化和生态化,复兴村生猪养殖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复兴村被命名为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复兴村包村干部马小平介绍,在党建引领和产业政策扶持下,村里的养殖户都盖上了现代化的猪舍,饲养水平科学专业,走到村里闻不到异味,也听不到喧嚣,只有满眼绿色和一派宁静,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日益提升。
天近黄昏,村委会里灯火通明,张成旭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聚在一起,谋划怎样搭乘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政策“东风”,在现有生猪养殖规模基础上,完善生猪屠宰、加工、冷链、运输、质检、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我们在保证生猪品质的同时,采用粪污发酵成有机肥的处理方法,将粪便做成有机肥料,减少了环境污染。养殖场附近发展了6.67公顷(100多亩)萝卜、洋芋等作物,全部施这种有机肥,这些作物又能作为养猪的青饲料,养殖场逐渐走上了种养循环、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子,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张成旭说。
当前,民和县正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目标,加快绿色养殖转型升级和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用好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坚持走好产业特色化、养殖生态化、农业绿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让生态和经济相得益彰,引领群众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之路上扬帆起航,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大道上奋楫破浪。(陈俊 贺万梅)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