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控之殇,不在行业的难以捉摸,在于人心对于未知的恐惧。
如果认为运价一直涨,股价就会涨,那为何半年利润371亿时股价就到顶了呢?如果认为业绩好股价就会涨,那么为何持续阴跌了一年多?如果认为现金流大于市值,1PE,1PB是最终价值,为何股价又随运价一起暴跌?
【资料图】
任何以脱离背景和现状去复盘判断对错的“多空”言论都是耍流氓,任何脱离大环境和市场去讨论个股的估值更是镜花水月。回顾历史,我们必须要带入场景和预期。
场景一:21年H1的利润为371亿,CCFI来到了2600点的关口,是过去20年里历史最高点1300点的一倍左右。此时海控的市值来到了4000亿!有句话叫做“树不会涨到天上去”,问题是天花板到底在哪没人知道。以几十年尺度来看那个时点,资金需要的更多是安全空间。所以调整无可厚非。所谓的越涨越拿不住,不仅仅是小散的特点,对于大资金也一样。
如果我们理解人性就是害怕对超越历史这种场景进行预测,一切都会变得十分合理。获得历史级的回报本就不属于常人。
场景二:CCFI最高涨到接近3600点,甚至在3000多点的高位持续时间超过1年多。但最终没能使得海控股价持续阴跌,尤其是包括东方海外在内的外围集运股持续新高的时候。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没有小非减持?如果没有拉闸限电?如果没有年底分红基数偏低,如果没有疫情扰动?如果没有各种阴谋论?海控会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股价仍然只有15左右的水平吗?
我的回答是,不会,不说新高,但至少也该在20附近徘徊。但一切没有如果,担心海控不会高分红的,最终被证伪了;担心管理层用不好这几年赚来的资金的,也在一步一步被证伪;担心中国被孤立,最终全球贸易会衰退的,未来会被证伪吗?
只要人性在此,那股价就会如此的反复,而对于历史级别的负面未知,股价自然是选择向下。《聪明的投资者》中写到“最重要的学科不是会计学或经济学,而是心理学。”恰恰就是对海控这一年多来走势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二、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如何应对。
集运是一个产业周期叠加全球贸易周期的双周期扰动行业。如果换种说法,集运业是一个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行业。
在供给端,供给弹性其实有在悄悄改变。由于产业经历了几轮扩张和优胜劣汰,当下的联盟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供给弹性,但想达到实质性垄断效果,可能暂时还不该抱有这种期待。因此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仍然会随着需求端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波动,极端情况下还会有优胜劣汰的行情发生。
在需求端,正常年份都是需求很稳定,增长匀速,弹性只会在商品品类中发生结构性变化,总体变化不大。但是宏观经济告诉我们,世界总是每隔8-10年要爆次雷,然后再慢慢恢复。
在集运公司如果不内耗严重的情况下,其周期性应该也就是这么一个经济长周期。2-3年的上升期,1-2年的维持期,1年左右的衰退期和3-5年的恢复期。只是这次疫世界经济的影响,既复杂又剧烈。直接导致了行业走了个A字。这不太好用周期去评判对错,有时候想避开也不是很容易,我对我自己还是适当的宽容一点,下次注意仓位比列了。
底部将现,黎明待至;风平浪静,默默播种。
所有的投资都得讲究一个安全边际,作为一个亏损时都未破净的海控A,如今仅仅是因为未来衰退的预期就能够给到一个破产价,其实挺冤的。而海控H更是跌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12月分红完成,再到年报后,估计都得朝0.3pb奔去。要知道即使在港股这么个奇葩市场,东方海外的历史最低pb也就0.25。
还会再跌吗?市场的事情,不太好一口咬定。没准明天鹰兔新一轮会面稳住了国际形势呢?没准大鹅逼急了扔大伊万了呢?但如果在正常环境下,即使认为海控H会朝着0.25pb去发展,其实空间也不大了。
基于以上常识性的判断,维持底部将现的结论。
虽然真的是底部差不多出来了,但是磨底这个过程真的少不了,期待反转还为时过早。我们仍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现在CCFI指数已经来到了1800,如果真要跌,离过去20年的高点1300其实也就眼睛一眨的事情。在没有明确安全信号出来前,大资金“只会一夜情,不会长相厮守”。所以谈黎明还太早。
基于以上不讲理的判断,黎明待至的心态才是持股人该拥有的,它一定会来,但不会飞快的到来。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却给了投资人一个很好的机会,股价一直没有太多波澜,可以稳稳的收集股权,为未来的爆发做准备。我给当前自己的状态定义为“风平浪静,默默播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