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银行理财来说,2022年注定会是写入史册的一年。
(资料图片)
2月,协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官宣保本理财全部清零,净值型理财余额占比超九成,银行理财正式进入“真资管”时代。3月,股债双杀,刚刚完成净值化转型的银行理财就迎来了第一次“破净潮”,扎扎实实地给广大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破刚兑”大课。7月,股市再度杀跌,混合和权益型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下行,银行理财业绩随行就市,公募化的趋势愈发明显。11月,债市震荡,低风险的纯固收理财产品也加入“破净”大军,全市场最低风险的投资者群体遭遇打击,银行理财一度惊现“挤兑”潮,险些将债市带入负循环陷阱。
回顾银行理财走过的这一年,活脱脱一个大写的“苦”字。年初29万亿的规模到了半年末仅增长了0.15万亿至29.15万亿。11-12月这一波赎回潮,根据市场粗略估计,各家银行理财净赎回普遍在5-10%之间,即使按5%保守估算,29.15万亿的净赎回就是1.46万亿。叠加银行业史上最乏力的“开门红”,搞不好今年银行理财的规模真要出现负增长。
辛辛苦苦折腾了一年,最后却干了个寂寞。
从2005年光大银行第一支理财产品发行算起,到2021年末正式完成整改,中国老百姓度过了整整十六年理财无波动、无回撤、按预期兑付的美好时光。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客户心里恐怕比银行理财的从业者更苦,全市场的投资理财意愿都在下降,老百姓比以往都更爱存钱了。
理财和货基收益持续下行,股市短期内又缺乏赚钱效应,银行存款保本保息优势凸显,且目前 1 年期以上存款利率超过 2%,部分股份行和中小行还会在此基础加点,横向对比来看,这样的收益率显得非常有吸引力。10月11日,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7万亿元,同比多增6.16万亿元,而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长 13.2 万亿,较去年同比多增 4.7 万亿,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央妈果断出手托抬债市,各大资管机构携手主流媒体频繁发声高喊“老乡别走”,却依然拦不住恐慌出逃的客户。回想一季度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投诉潮,本以为那已是至暗时刻,却不曾想到了今天,客户从愤怒变成摆烂,不吵了也不闹了——产品到期我不买了,你能奈我何?
十六年间通过保本保收益吸引和积攒的客户基础,以近30万亿的总规模稳坐资管行业头把交椅,银行理财自带的光环本身也是双刃剑。以“银行”之名行“资管”之事,看似背景强大,实则非常尴尬。抛开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文化基因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单就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行为特点来说,银行理财面前横亘着的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好在2022这虎狼之年即将成为过去,口罩的故事差不多已经到了终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房地产也开始摆脱遭人嫌弃的夜壶定位,再次找回经济重要支柱的身份,新的一年似乎一切都在变好,银行理财的苦日子是否已经到头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明年的市场表现,如果市场好起来了,产品业绩起来了,投资者的钱总会回来的。你看公募基金这么多年不是年年难过年年过,一朝牛市横着走吗?既然资管新规已经将整个行业拉平了,那大家的经营形势也应该类似。参考公募基金的发展规律,银行理财今后过的也会是看天吃饭的日子。
然而这样的观点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银行理财无论在产品形态上如何公募化,在行业和公司层面跟公募基金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尤其是存量规模、产品属性以及客户认知这三个方面的差异,使得银行理财无法像公募基金那样随着市场行情“上蹿下跳”。
从存量规模来看,银行理财行业机构数量远比公募基金少,且头部聚集效应更强,排名前十的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均超万亿,而公募基金规模超万亿的仅易方达一家,超千亿的也不过40余家。可想而知,主流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基础盘,包括员工数量、固定支出等都远非公募基金公司可比。这些“巨无霸”不可能像公募基金那样荒年卧倒,丰年吃饱,无论年景如何,都要想方设法确保基础管理规模的稳定。
从产品属性上看,公募基金吸引个人客户主要靠偏股型产品,也因此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明星基金经理。每当股市走牛,赚钱效应就能吸引大量的散户资金,抓住牛市中的机会就能“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目前排名靠前的公募基金公司几乎都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牛市中膨胀起来的。反观银行理财,权益投资本就是短板,而且也没有能够靠个人IP吸金的明星,靠什么在牛市膨胀呢?
最后还得提到银行理财客户的特殊性。习惯于购买银行理财的客户真的不同于买公募基金的客户,在投资需求和对于风险的认知上天差地别。虽然业内人士这两年都在谈银行理财的转型和公募化,但这么“高端”的话题,有多少银行理财的存量客户关注过?如果真有一天,连五环之外那些对投资和金融产品知之甚少的客户都将银行理财等同于公募基金的话,理财产品还能卖的出去吗?
业绩不好,客户骂几句其实并不可怕,至少还能安抚,还能挽留。对于银行理财而言,最怕的其实是客户把自己跟基金公司画等号:银行理财跟基金一样有风险,我哪还敢买啊,老老实实存定期吧。虽然投资者教育的话题永远都不会过时,但银行理财何时才能像公募基金一样把客户PUA成如今这般模样?
作者:孙 阳 来源:资 管 云责任编辑:Tnews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