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
回声2022|创新药这一年:资本寒冬下出海“谋生”,新周期还在路上
来源:浙江新闻     时间:2022-12-30 16:49:37

2022年,对国内创新药企而言是大浪淘沙的一年,但同时也是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前行的一年。


【资料图】

一方面,一级市场融资全面收紧,估值泡沫被挤出,不少药企面临现金流枯竭的危机;另一方面,国内药企License-out的出海模式频频传来好消息,创新药国谈续约新政策态度温和,眼下疫情管控放开,更是间接对创新药进院形成助益,机遇与挑战仍在。

“寒气”侵袭生物医药

在新股破发、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预期、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寒气”侵袭生物医药行业。

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B轮到D轮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及传统制药融资事件数在总融资事件数目中占比较往年明显减少。根据BCG数据,2022年生物医药赛道的投资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近一半。

近几个月来,不少药企创始人、高层公开表示“估值被压”“融资额不及预期”。过去在市场景气的期间,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凭借临床二期的管线申报IPO便能收获较好的股价表现,但今年来这类企业频频破发,“寒气”传导至一级市场。这让投资人越来越偏好早期项目,就如张磊在2021年末时总结的“投早、投小、投牛人”。

不仅是初创企业在融资收紧的情况下面临现金流困境,已上市的昔日“明星”药企或规模更大的企业同样未能幸免,最终或卖管线或卖厂房“回血”。

11月,和铂医药(02142.HK)公告,将亏本出售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旨在将在建资产变现,降低运营成本;更早的10月,和铂医药对其在研管线进行了终止和出售,其特那西普(HBM9036)Ⅲ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同时将旗下巴托利单抗(HBM9161)大中华区权益以约10亿元卖给了石药集团。

曾获高瓴资本A轮领投,礼来亚洲基金、鼎晖投资等知名机构跟投的科望医药在9月将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基地转让给药明生物。据药明生物官微消息,药明生物将吸纳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药明生物将作为独家CDMO合作伙伴提供一体化研发和生产服务,保障科望医药全球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和生产需求。

由康桥资本孵化的云顶新耀(01952.HK)于8月16日宣布,将核心产品、明星ADC新药戈沙妥珠单抗在大中华区等地的相关权利退回给最早研发该药物的Immunomedics。管理层称,这笔交易将延续云顶新耀的现金流至少到2026年,并产生了相较此前云顶新耀支付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3.6倍的溢价。

这笔看起来“赚了”的买卖却让云顶新耀的股价在4个交易日内大跌28%。目前,云顶新耀的股价相较近期底部有所回调,但市值已从最高近300亿港元缩水至不到50亿港元。

不仅是新型创新药企,处在转型进程中的行业“老大哥”恒瑞医药这一年也经历了高管更迭、开支收缩的情况。

2022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减少26.22%和15.56%。年内公司5次发布高管变动公告,其中不乏研发核心高管,尽管相关人事调整被认为系关键时期随新形势增加转型动能之举,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业境况。

“出海”大考的好消息与坏消息

“寒气”阻挡不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步伐。

受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研发同质化等因素影响,国内创新药竞争格局逐步内卷。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拥有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创新药销售额,十余倍于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出海”成为国内创新药的破局之选;另外,由百济神州生产的、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获美国FDA批准的抗癌药泽布替尼在美国商业化进展顺利,美国市场销售额超越国内市场,也验证了全球市场的广阔潜力。

本土创新药企出海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到国外上市,即中国药企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获批后销售,泽布替尼便是这类情况;其次是License out及专利授权方式,中国药企把自己产品的海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海外企业来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申报上市、生产和销售等工作,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方式;最后一种是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联合开发,分担成本和收益。

多款国产创新药迎来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意见,国产创新药的出海逻辑迎来验证,因此,平安证券分析师叶寅等人将2022年形容为“我国创新药出海大考之年”。

当然,“出海”绝非易事。国内自主研发的药物在国外直接上市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2022年,信达生物的PD-1产品信迪利单抗未获FDA批准,君实生物的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被FDA要求进行一项公司认为较容易完成的质控流程变更,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的上市申请在FDA审评中,也被要求纳入更多代表美国患者人群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2022年到目前为止,仅传奇生物(LEGN.O)与强生的BCMA CAR-T细胞疗法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

好消息是,在License-out方面,单笔交易金额刷新高的同时,交易数量还在增加。2022年12月,康方生物(09926.HK)授予Summit于美国、加拿大、欧洲及日本开发及商业化PD-1/VEGF双抗AK112的独家许可权,西南证券研报显示,该交易将使康方生物获得5亿美元的首付款及最高可达50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刷新纪录。该交易也被业内视为中国创新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医药魔方统计,2022年中国创新药/新技术license-out总交易金额达到历史最高174.2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22.8%,交易数量也较2021年增加。

政策边际缓和,新药上市数量继续增加

国内创新药企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端的支持。今年来多项政策出现缓和趋势,为投资者注入强心剂。

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来自医保国谈。2022年,国家医保局在本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首次公布了对目录内独家药品纳入医保目录采取简化准入路径,即“简易续约”规则。

浙商证券分析师认为,此次简易续约有望打消市场对于创新药每年医保谈判或新增适应症续约都会大幅降价的担心。德邦证券分析则指出,该规则发布后,未来的医保谈判价格降幅区间将可预期,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可自主选择是否进入医保,医保谈判将不再是压制医药行业的核心不确定性因素。

另外,据北京医保局2022年7月发布的文件,其决定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不按DRG方式支付,单独据实支付。这一规定也被业内视为医保支付环境转暖的重要标志。

国联证券研报显示,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IP(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病种分值)是针对住院费用进行管理的一种工具。

医保应用DRG 付费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医-保-患三方共赢。通过DRG 付费,医保基金不超支,使用效率更加高效,对医疗机构和医保患者的管理更加精准;医院方面诊疗行为更加规范,医疗支出得到合理补偿,医疗技术得到充分发展;患者方面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轻疾病经济负担,同时结算方式也更加便捷。

但传统DRG支付制度下,存在特殊病例、高成本服务项目及技术创新型项目等特殊情况,使得治疗费用或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同组病例平均水平。

国金证券分析师王班指出,将这些项目列入DRG支付制度下的除外项目,有望克服传统DRG支付制度痛点,提高DRG病组资源消耗的同质性,使得创新性医疗项目或产品更具经济性,在合理使用医保基金的同时,进一步助力创新技术发展,利好创新药械企业及创新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还有,我国新药审评审批的提速,创新药正加速落地。西南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到12月27日为止,已批准41款创新药上市,2021年为32款。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了创新药上市的零突破。分析师认为,我国创新药步入密集收获期,并且未来上市创新药数量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

眼下,疫情管控放开,或也将对创新药发展形成利好。国金证券分析师赵海春预计,院内诊疗有望恢复常态,创新药从临床入组到商业化兑现都得以加快修复。

所谓创新药,“创新”即是行业发展的源头。关于这轮医药行业投资浪潮的起与落,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兼研究员陈怡本月曾撰文指出,尽管眼下的阵痛会触动创新信心,但是,在把握药物政策导向、注重临床差异化和长期价值等方面更为成熟,以及在认知上回归理性投资这两大进步让我们看到创新信心不会由此“一蹶不振”,新的创新周期将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