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套路应聘”诈骗团伙53人落网 数十家私募被骗!
来源:用益信托网     时间:2023-04-07 08:55:09

4月6日,据上海公安新闻发布会通报,上海警方维护营商环境,侦破了全市首例“套路应聘”诈骗案。

据悉,共有5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浦东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初步查证涉案金额达5000余万元。该诈骗团伙通过伪造履历包装成用人企业所需要的“完美应聘者”,入职后,通过伪造日常工作记录、雇佣人员假冒高价值客户等手段来榨取工资底薪。


(资料图)

今年1月,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报案,称公司于去年10月招聘入职了8名新员工,3个月后因没有达到业绩要求而将8人辞退,近期却偶然发现这8名员工不仅在自己公司工作,期间还同时在其他公司入职领取底薪,感觉被骗遂报案。

警方调查后发现,涉案的8人存在用虚假学历履历、虚构优质客户名单等进行求职的欺诈行为。不仅如此,警方还发现上述8人在短时间内,先后在金融、装修、科技咨询等行业企业中应聘销售、企业融资等岗位,如法炮制骗取企业薪资。

浦东警方据此判断,这8人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个专业诈骗团伙,于是在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指导下,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综合研判分析,一个以犯罪嫌疑人杨某、曹某为首的“职业骗薪”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据悉,诈骗团伙从招聘类APP、网站上获取招聘信息后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制”简历并频繁投递。在获得面试机会后,通过伪造个人学历、工作履历、银行流水、离职证明、过往业绩等应聘材料,并把团伙成员包装成用人企业所需的“高学历、高能力”的“完美应聘者”,还对成员进行“就职”培训,教授应聘话术,骗取用人企业信任后与其形成劳务关系。

团伙成员通过伪造日常工作记录、雇佣人员假冒高价值客户并使用虚假身份假意与用人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合同等手段维持在职状态,拖延在职时间,从而达到诈骗更多工资底薪的目的。一旦诈骗手法被识破,用人企业拒绝支付工资,团伙成员即通过上门闹事等手段施加压力,“逼迫”用人企业支付薪资。

曾在私募圈猖狂作案,数十家私募报案

据了解,在金融企业中,私募基金公司对于入职员工的学历、履历等要求相对低一些,审核也比较宽松,因此更容易成为“套路应聘”团伙的目标。在“虚假入职”的套路被媒体曝光后,相关诈骗团伙又转战互联网、科技等公司,如法炮制。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受害私募机构数量或已达到数十家。甚至有私募在2个月时间内,招了60多位疑似的诈骗团伙人员,每月花费成本多达几十万元。另外,公安部门也已对此案进行了立案,掌握了十几家私募机构提供的证据。

过去一年中,数十家私募机构曾联合将疑似套路诈骗团伙的名单进行比对,筛选出高度重合的200余人,其中有多位在此次落网。

实际上,2022年3月,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也曾就防范销售人员虚假入职发布风险提示。

彼时,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称,注意到私募基金行业出现基金销售人员同时入职多家公司,骗取多份底薪现象,已有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受骗,请各私募基金管理人予以关注和防范,该协会还提出相关风险防控建议。

私募人才招募“该省的不能省”

“职业骗底薪”相关人员落网固然有助于优化私募营商环境,但与此同时,私募自身合规意识的提升或许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析具体案例可知,骗底薪团伙之所以能够顺利在多家公司同时任职,免缴社保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上海市公安局在4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一些用人单位因省掉社保支出的“占便宜”心理造成了其实际上的损失。

多位老牌私募人士提示,私募为了扩展规模而大批量招募市场销售团队可以理解。但合规底线是私募的生命线,人才招募、策略运转等方面均须严格把控风险。其次,须重视市场销售团队的专业性,过度追求规模的过程中忽视投资人适当性问题将暗藏风险,把投资人利益放在首位,才是私募“活下来、跑得远”最根本的法则。

作者: 来源:综合其他媒体

责任编辑:llxy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