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59只权益基金最大回撤低于15%
今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基金重仓的大蓝筹、白马股等权重表现持续低迷。权益类基金净值也普遍出现了较大回撤,同期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最大回撤为25.63%,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为26.21%。期间,多数基金产品表现不佳,但仍有59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回撤控制在在15%以内,明显跑赢大盘,而这些主动权益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持股市值占比均不低于50%。
点评:投资中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熊市里少亏钱或许比在牛市里多赚钱更重要。为了控制回撤,很多基金经理不得不牺牲高回报。如果在控制回撤幅度的同时,长期仍能实现稳定盈利,这样的基金对于持有人而言无疑是“稳稳的幸福”。
(相关资料图)
捕捉全球投资机遇 QDII基金正加速“上新”
在多重利好催化下,港股自11月初反弹以来表现强势,并带动相关QDII基金净值大幅回温,一个多月来,有3只QDII基金从底部反弹超50%,涨幅超30%的基金达到了49只,不少此前净值折损惨重的港股基金年内跌幅缩减至个位数,且部分成立不满一年的基金获正收益。
点评:资金“出海”渠道增加有利于境内投资者加强海外资产配置,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通过QDII进行全球化投资,不仅可以有效分散单个市场的投资风险,有助于提高经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水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单一市场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信用债调整告一段落 理财市场亟须加快多元化发展
11月中旬,证券市场已经嗅到了相关措施优化调整的信号,股市大涨债市走弱。令市场意外的是,此次市场变化引发了银行理财赎回和信用债“负反馈”的冲击。在净值化背景下,债市突然转向并未给银行理财太多反应机会。“信用债大跌—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赎回—理财公司卖出信用债—净值再回撤”的负反馈机制,迅速扩大了信用债市场的波动。
点评:业内人士指出,长期看,中国财富市场需要建立更加丰富多元的资产和负债体系。在此轮银行理财与信用债的风波中,很明显各个参与主体在资产配置和策略选择有着过于统一的判断,这也往往引发群体一边倒的风险,而其他类型的资产规模太小,尚不能起到分散风险和提升收益的作用。
11家百亿级私募“收复失地” 后市看好港股反弹持续性
11月的亮眼业绩,提振了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水平。来自第三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超八成百亿级私募业绩为正,其中希瓦私募和景林资产的收益率超过20%。截至11月末,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平均回撤收窄至6.13%,正收益占比也升至三成。而且,经过11月的反弹,半夏投资、仁桥资产等11家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收益由负转正。
点评: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港股配置价值凸显,反弹行情有望持续。2022年以来美联储连续加息,在全球流动性紧缩的大背景下,港股受到冲击。明年,随着欧美等国加息预期的减弱以及中国经济的稳步复苏,港股上市公司盈利将出现拐点,港股有望持续反弹。
往期回顾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时隔12年证监会重启房企借壳上市大门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银行大额存单年末“售罄”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LPR报价连续四个月“按兵不动” 明年初或调降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财政部部长刘昆 预计2022年财政支出将达到26.3万亿元
用益-财经权威观点:年内债基分红逾1500亿元 成基金分红“主力军”
作者: 来源:综合自其他媒体责任编辑:yuz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