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 >
世界快资讯:ChatGPT大热,却带不火“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
来源:云掌财经东文财经     时间:2023-03-20 17:37:17

1956年,人工智能(AI)技术正式诞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5G时代的到来,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如今,这个曾距离我们遥远的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毫无预兆地ChatGPT火了,让AI领域再次石破天惊,更是带火了一众AI概念股,但却怎么也带不火港股“AI医疗第一股”鹰瞳科技(02251.HK)。

16个月前,鹰瞳科技意气风发地拿下了“AI医疗第一股”,市值一度超70亿港元!然而上市即巅峰,当日股价下滑9.45%,随后震荡下行、持续破发,股价缩水近八成,最新市值甚至不足17亿港元。

持续亏损的鹰瞳科技,立足于医疗AI领域,在未来和现实中总是给人“冰火两重天”的反差。

那么,“AI医疗第一股”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又能否成为医疗界的ChatGPT呢?

继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后,新一轮AI革命已呼啸而至!

这几天,市场上关于ChatGPT的追捧与炒作,可谓是一浪超过一浪,各大巨头纷纷布局不说,也带火了一众AI概念股;

去年熊市时,医疗板块就一直坚挺着,而鹰瞳科技(Airdoc)是国内第一家医疗AI上市公司,“医疗+AI”怎么看,表现都有所期待,但从市场表现上来看,鹰瞳科技还撑不起这个未来。

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75.1港元,募资15.66亿港元,市值超70亿港元。

然而,鹰瞳科技没逃过“上市即巅峰”这个魔咒,随后股价跌跌不止,缩水近八成,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截止2022年3月20日收盘,鹰瞳科技报16.2港元/股,最新市值16.78亿港元!

提到鹰瞳科技,立足于医疗AI领域的它总是在未来和现实领域具备着“冰火两重天”的反差。

一方面,作为全球视网膜影像AI领域的“先行者”,鹰瞳科技在医疗AI领域拥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潜力,这让它顺利获得了资本市场和舆论聚光灯的双重关注,更是成为港股“医疗AI第一股”。

另一方面,不佳的业绩与股价表现也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这家医疗AI公司离实现自己的“医疗AI之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它既要面临一众竞品的竞争,也需要守住自己在技术和应用上的优势,这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AI医疗第一股”为什么不香了呢?ChatGPT都带不动的选手,成色以及质量究竟如何?

鹰瞳科技,讲不清的医疗AI之梦。

从公开信息来看,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初创团队来自微软、谷歌、雅虎、新浪等知名互联网大厂及药企。

“让全球80亿人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浏览其官网,愿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若真实现,带来的效益与福祉是难以估量的。

过去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很多重大慢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加上检测流程复杂,医生资源匮乏,往往难以被发现,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AI医疗产业中,医疗影像一直是热门领域。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行业预计将由2020年的人民币3亿元增至2030年的人民币923亿元,这十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76.7%。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而AI医疗影像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痛点。

2015年,张大磊创立鹰瞳科技,聚焦AI视网膜影像,通过算法得出健康风险报告,筛查早期重大慢病。

据天眼查APP,成立至今,鹰瞳科技共完成8轮融资。其中,除2015年获九合创投和智朗创投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外,后续鹰瞳科技的投资方多以战略股东为主,不乏复星、搜狗、平安创投、中信资本等头部企业。

鹰瞳科技身上有两个显著标签:慢性病、医疗AI。用传统思维来理解的话,很难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看,且他们和赚钱又有啥关系呢?

从应用深度上来说,医疗AI赛道仍处于发展初期,但这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近年来,医疗AI公司纷纷展开上市计划,竞争气息越发焦灼,鹰瞳科技却在港交所先声夺人。

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鹰瞳Airdoc)正式登陆港股,发行价75.1港元,募资15.66亿港元。上市首日,开盘价为67.6港元/股,市值曾一度高达达72.29亿港元,“AI医疗第一股”就此诞生!

彼时意气风发的张大磊也许没能想到的是,上市可能是目前鹰瞳科技仅有的“高光”。

仅上市一年之后,鹰瞳科技股价缩水85.5%,市值低点仅有10.1亿元。市值暴跌背后,人们对港股“AI医疗第一股”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财报显示,2019年鹰瞳科技营收3041.50万元,2020年营收来到4767.20万元,一年之后,公司营收增加了1000万,2021年公司营收有了飞跃,来到1.1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鹰瞳科技的营收增长并没带来利润,带来的是持续不断扩大的亏损:

财报显示,鹰瞳科技2019年到2021年,年利润分别为-4730.40万元、-5015.40万元、-1.43亿元。

也就是说,亏损增幅在拉大,累计的亏损超连续过营收1倍以上。对此,资本市场的反馈也很直接,反映在每股收益上,2020年是-1.36元,2021年是-1.43元。

更遗憾的是,2022上半年鹰瞳科技营收不到四千万,同比滑超24%;净亏却达9968万,同比扩大了165.14%。

鹰瞳科技戛然而止的营收升态自然不是一个好信号,何时达成规模效应是一个急迫话题。

AI行业道阻且长,基本上都是在拿亏损换未来,但资本的耐心有限,市场也更加现实。

总之,说千道万,鹰瞳科技能否撑得起美好未来,最终还是得看业务实操、看落地表现。

财报显示,2021年,鹰瞳科技销售费和管理费分别为7259万元及7707万元,同比增长181%及330%,仅这两项费用总额就远超过了年营收,更别提研发费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折旧及摊销的费用也很高,光2021年就有1549万。

业绩不理想,加之业务模式“超前”,哪怕鹰瞳科技叠加AI、医疗两层热点,依旧有些吃不消。

毕竟一家上市公司,背负无数投资者、消费者利益。不管技术多神奇,也要找得到能价值变现的窗口。宏大愿景之外,如何让业绩、股价尽快“支棱”起来,显然是一件急迫且严肃之事。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1月13日,鹰瞳科技联合创始人高斐辞任执行董事,并不再担任公司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成员,理由是投入更多时间至其家庭及其他工作安排。

如此重要人物辞任的真实原因无从得知,共患难却未能共富贵,外人看来颇有些凄凉,市场也不乏异样审视的目光。

总之,可以预见的是,AI技术尚处于生长期,医疗AI还有很多细节要迭代优化,很多模式要寻求革新,这将是一次长跑。

毫无疑问,AI产品在海量基层医疗机构当中拥有着无比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更大程度地落地基层是个大挑战。

面对市场潜在需求与实际落地缓慢之间的鸿沟,鹰瞳科技能够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医疗AI巨头吗?

参考资料:

《亏损的鹰瞳科技:困在当下,胜在未来》,互联网江湖

《业绩、股价、商业化、风控力 鹰瞳科技“烦恼”面面观》,铑财

《左手未来右手现实,鹰瞳科技能用医疗AI改变世界吗?》,翟菜花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