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 >
全球新消息丨国家信息中心单志广:对一座城市来讲,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越来越可以划成等号
来源:科创板日报     时间:2023-06-13 10:45:02

财联社6月13日讯(记者郭松峤 赵相锋)如何构建智能化网络空间,助力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会产生哪些新机遇?6月12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中关村城市大脑与未来城市论坛在京举行。


(资料图)

本次论坛以“城市大脑驱动未来城市”为主题,专家院士、城市代表、企业机构、协会组织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分享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成果,交流智慧城市发展、城市大脑建设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财联社记者在论坛上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进行专访。

“对一个城市来讲,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本质是相同的”

财联社: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数字社会的重要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在你看来,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间有何关联?

单志广:城市大脑有两个维度的定义,宏观层面的城市大脑就是智慧城市,实体城市的大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系统,所以从宏观上讲,智慧城市就是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在相对狭义的层面上,智慧城市系统里面又可以分成大脑、底座、末梢、中台,城市大脑指的是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大脑部分。

我个人观点比较倾向于宏观意义上的城市大脑。对于未来城市来讲,一定是未来产业、科技、生活、服务、治理相结合。

财联社: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单志广: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已经将近15年,之所以未来能够不断的演化,不完全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在技术的加持下,要有一个不断让城市更加美好、让人民更有获得感、让城市未来更有魅力的探索路径。

我认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期和探索期,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宜居”和“韧性”的能力和效果还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所以在二十大报告强调智慧城市时还突出了两个更加重要的定语,即“宜居”和“韧性”。

我认为再往后发展应该是城市大脑的智慧中枢与智慧边缘、末梢相结合的一种体系化的智能体,所以只是有中枢性的智能系统是不够的,城市大脑作为智慧城市的整体刻画,除了中心化、集中化的智慧中枢,还要有智慧的神经末梢。二十大报告中谈到很多关于社区、基层的内容,未来城市大脑亟待加强的一点就是基层的智慧化能力。

我认为对一座城市来讲,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越来越可以划成等号。因为数字经济有一个维度就是公共服务方面的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乡村、信息惠民,而智慧城市有一个维度是产业发展现代化,也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体的数字经济。所以对一个城市来讲,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互包含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智慧城市更强调载体,数字经济更侧重产业和经济;智慧城市更强调管理和服务,数字经济更强调是多元的治理。这两个概念都比数字政府的范畴大,数字政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数字政府只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部分职能属于智慧城市,但是数字政府本身有一些内部的建设不在智慧城市中。所以现在很多地方把所有数字政府的建设都放到智慧城市中,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要从平时状态转向‘平急结合’”

财联社:你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单志广:在当前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技术路径还不是完全科学。在疫情期间,很多城市韧性都是体现的不充分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不仅仅是平日里在大屏幕上做可视化展现,而是应该真正实现极端情况下的城市韧性和调度。核心就是要有更加科学的技术路径,但过去我们信息化系统经常是在关键的时候容易“掉链子”。

所以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要从平时状态转向“平急结合”,特别是在应急情况下,应该体现出智慧城市系统的应有作用。现在很多城市都有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但事实上,没有多少领导敢在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应急指挥,都需要第一时间跑现场,进行现场指挥和调度。如果有一个高效的、真正智慧的应急指挥中心,能够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领导就可以运筹帷幄,那么就没有必要跑现场。

智慧城市在新的时期要从稳态系统转向敏态系统,数据应该是实时的,而不是静态的、甚至模拟的。智慧城市的时空要从单一物理时空转向社会、网络等多维时空。所以智慧城市要从过去比较倚重中央式的智慧大脑,向智慧大脑和智慧末梢相结合的系统转变,有中枢智能的部分,也有智慧的边缘和末梢部分,能够形成协调联动的智能体系。另外还要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物多元融合交互转变。

“当前智慧城市最迫切的要求是要走向运营化”

财联社:你认为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要如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单志广:在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仍然有一些短板。一是满意度的问题;二是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的问题,本质上是纵向数据流和横向流的融合问题。当前智慧城市最迫切的需要是要走向运营化,通过运营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解决智慧城市系统和应用的持续优化问题。

未来智慧城市要有更好的理念和思维来引导,有六个方面建议。一是回到以人为本,按照老百姓的需求来决定要做什么,而不是按照一些技术公司的设想去做系统。

二是要始于业务、忠于业务。“智慧城市”的核心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面对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这三大类业务,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业务为驱动,技术为支撑。很多地方不重视前期规划、需求分析、路径设计,以为这些都是成熟的构件,能够直接拼插就能完成,这是非常大的误区。我们的很多智慧城市建设效益和效果不理想,往往是第一步就没有走好、第一粒扣子就没有系好。所以,必须要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步的需求分析、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能力,先汇好蓝图,制定好路线图,前期工作要投足经费、花足时间、用足精力,坚持需求导向、效益导向,避免把规划设计变成走形式、走过场,避免始乱终弃、投资烂尾。

三是要改革,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城市管理和服务架构的重塑,要解决包括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方面的问题。

四是关于方法论,不能用做电子政务“交钥匙”的方法来做智慧城市。目前业界对智慧城市的方法论不够重视,以为我们用现有的技术、平台、组织方式就能做成,这是一个误区。当前缺的是产品技术和业务之间的组合能力,这个能力不增加,智慧城市是无法进一步提档升级的。

五是未来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好运营规划,如果做不好,最后可能因为无法运营而烂尾。此外,也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打造完成,智慧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和智能体,相互之间的业务系统要不断关联,这种关联性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品质,实现牵一发动全身。

总之,智慧城市在新时期有新要求,应该重新看我们的路径是否科学。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方形成合力,来共同以科学的理念、思路和路径进一步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