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证监会同意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敷尔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注册申请。这也意味着,敷尔佳有望在今年内实现上市。
据贝多财经了解,从2021年9月递交招股书开始,敷尔佳就启动了上市之路,但直至2022年9月才获得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今年5月,该公司再一次更新了招股书(注册稿),并获得证监会批复同意。
这一次,敷尔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同时,也暴露了其现存的诸多问题。
一、长期依靠“外包”生产,研发实力薄弱
天眼查信息显示,敷尔佳成立于2017年11月,曾用名为哈尔滨敷尔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6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张立国,主要股东包括哈尔滨三联药业、肖丽、郝庆祝等。
贝多财经发现,虽然是仅成立六年的“新兴”公司,但敷尔佳品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
2014年,敷尔佳的前身华信药业成功开发出了“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次年,华信药业的独家代理商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三联”)正式开始生产该系列产品,并成功注册了“敷尔佳”品牌。
2017年,敷尔佳品牌从华信药业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哈尔滨敷尔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但是,“剥离”并不等于“独立”,截止到2021年2月,敷尔佳的产品依旧由哈三联进行独家生产,而前者仅负责产品销售、推广及品牌运营维护等,本身并不具备生产能力。
直到2021年2月,哈三联以其全资子公司北星药业对敷尔佳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哈三联持有敷尔佳5.00%股权,并不再持有北星药业股权。敷尔佳则通过对北星药业进行收购,完成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至此拥有了自主生产与研发的能力。
或许正是因为长期的“生产依赖”关系,相较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敷尔佳在研发方面的表现可以用“窘迫”二字形容。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敷尔佳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47.97万元、524.29万元和1542.6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09%、0.32%和0.87%。
相应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敷尔佳共拥有员工480人,其中研发人员仅有8人,占总员工数量的1.67%。事实上,研发能力薄弱、研发人员缺失一直是敷尔佳为外界所诟病的“痛脚”。
敷尔佳亦在招股书中坦言,相比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其涉足行业上游端材料的研发较晚,在原料的研发与提取、工艺开发及临床研究类研发项目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技术劣势。
未来,敷尔佳将加大内部研发体系升级,大力引进研发人才,以增强公司的研发实力,扩充产品线及提高研发效率。
二、吃“医用”标签红利,低成本带来高收益
据招股书披露,敷尔佳的在售产品覆盖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医疗器械类)和功能性护肤品(化妆品类),主打敷料和贴、膜类产品,并推出了水、精华及乳液、喷雾、冻干粉等其他形态产品。
敷尔佳在招股书中称,基于对透明质酸钠及胶原蛋白的研究,该公司形成了以适用于轻中度痤疮、促进创面愈合与皮肤修复的II类医疗器械类产品为主,多种形式的功能性护肤品为辅的立体化产品体系。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1年,敷尔佳贴片类产品销售额为贴片类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市场第一,占比15.9%;其中,医疗器械类敷料贴类产品占比 17.5%,市场排名第一;功能性护肤品贴膜类产品占比 13.5%,市场排名第二。
敷尔佳之所以能快速在护肤品市场中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医疗类皮肤护理”这一新风口的诞生。
不同于传统的妆字号护肤品牌,近年来,许多包装上标有“X械”字样的医疗器械类产品被打上了“更安全”“舒缓维稳”“医美专用”的名号,并被冠名为“械字号护肤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作为以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为主营产品的敷尔佳,无疑也吃上了“医用面膜”“械字号面膜”的红利。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敷尔佳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85亿元、16.50亿元和17.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48亿元、8.06亿元和8.47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4.77亿元、7.74亿元和7.66亿元,整体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而2023年1-3月(第一季度),敷尔佳实现营业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5.38%;净利润1.59亿元,同比下降1.42%。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是随着线上销售占比的提升,销售费用有所增加,营业利润率略有下降。
贝多财经发现,敷尔佳的毛利率也颇为可观。报告期内(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6.47%、81.95%和83.07%。其中,医疗器械类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78.67%、84.13%、86.06%。
值得一提的是,敷尔佳在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时曾表示,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敷尔佳向哈三联采购的两种医用敷料(即“白膜”和“黑膜”)单价分别为9.12元/盒和9.80元/盒。
但据贝多财经了解,这两款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券后价分别为118元和159元。也就是说,该公司居高不下的毛利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低成本高售价”的市场战略。
这让敷尔佳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消费者“割韭菜”“智商税”的质疑。
三、营收增速脚步放缓,营销投入“大手笔”
不同于一路高歌猛进的毛利率,通过对比可知,敷尔佳的营收增速正在不断放缓。
据此前招股书披露,敷尔佳2018年、201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3亿元、13.42亿元,其中,2019年的营收增长率为259.44%,而在2020年大幅下降至18.07%,2021年再度跌至4.08%。
2022年,敷尔佳的营收增长率则仅为7.25%,相比较前一年略有回升,但依旧略显颓势。
除去新消费热潮退去,市场迎来冷静期之外,绊住敷尔佳营收增速脚步的,或许还有来自国家药监局的“官方辟谣”。
2020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指出,医用敷料和面膜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妆字号面膜”产品归属于化妆品,而所谓的“械字号面膜”其实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类型,不能将其作为化妆品宣传。
与此同时,敷尔佳的主营业务格局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该公司医疗器械类产品的收入分别为8.80亿元、9.28亿元和8.6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5.54%、56.25%和48.95%,占比逐年下降;
而化妆品类的产品收入则开始“奋起直追”。报告期内,敷尔佳来自化妆品类产品的收入分别为7.05亿元、7.22亿元和9.03亿元,占总营收的44.46%、43.75%和51.05%。
在此背后,是敷尔佳通过营销继续开拓市场的雄心壮志。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敷尔佳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65亿元、2.64亿元和3.90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6.75%、16.01%和22.06%,营销推广费用的开口越拉越大。
不难看出,打着“医用面膜”旗号发家崛起的敷尔佳已经丧失了其最核心的竞争标签,而“低成本高售价”的销售方式能使其受益几何,化妆品业务又能否支撑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对该公司来说仍旧是个未知数。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