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港股上市的威海银行连续六十多个交易日零成交引起市场关注,而这绝非威海银行一家的情况。银柿财经梳理发现,截至3月6日收盘,在32家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股中,除停牌的锦州银行外,有11家银行近一月日均换手率不足0.01%。仅在H股上市的区域性银行也已全部“破发”。当初发行价高达6.39港元的江西银行,3月6日收盘价仅为1.02港元,缩水超过八成。因长期破发,它们中的一些还面临着股权转让方面的困难,有价无市。
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股为何会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呢?
迫不得已的选择
(资料图片)
其实,在很多中小银行赴港上市之初,结局似乎就可以预料。与A股不同,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整体交易本身不够活跃。而港股市场流动性不足、成交量少也造成了上市银行H股股价普遍走低的局面。
在15家“A+H”上市的内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余均是在A股有更高的换手率。这些银行的A股股价较H股也均出现了明显的溢价。其中,郑州银行的A/H股溢价率更是高达242%。
加之港股投资者对内地银行股本身就持有谨慎态度,当时就有分析指出,区域性银行如果没有特别的亮点,将很难吸引投资者。
彼时,出于业绩考虑,很多中小银行通过大量消耗资本的方式保证了利润增速,但同时也面临着补充资本的迫切需求。而在2019年监管逐步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允许中小银行通过发行银行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补血”之前,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十分有限。相比于上市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审核门槛高的A股,H股虽然估值水平偏低,但是上市更为灵活、便捷,也因此一度成为一些中小银行的首选。
事实证明,即便成功登陆港股,很多银行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以威海银行为例,在耗时800多天冲击A股未果后,该行于2020年10月12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3.35元港币,募资净额为28.3亿港元。不过威海银行在香港公开发售时仅获得61%的认购,最终的发行价也是其招股范围的下限。
除港股本身的投资环境外,出现这种局面与威海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下降、资产获取能力较弱等因素也不无关系。该行的不良率曾连续五年上升,由2013年年底的0.46%一路上升至2018年年底的1.82%。此后虽不断下降,但仍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
在威海银行登陆港股之前,已经有31家内地银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其中也不乏一些风险识别能力和投资能力较弱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他们中的一些在投资上频繁踩雷,让本就不受青睐的内地银行股雪上加霜。如江西银行便同时踩雷了财务造假的康得新、申请破产的华讯方舟。
市场情绪也影响着内地银行股的股价变化。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当一家内地银行股的成交量开始趋向于不活跃的时候,就有很大概率走向越来越不活跃的方向,直到港股投资者对交易该只股票彻底失去兴趣。不幸的是,这可能正是诸多在港上市的中小银行所面临的窘境。
回归A股或是大势所趋
当前,内地银行赴港上市已经有明显放缓的趋势。自2021年9月东莞农商行成功登陆H股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尚未有新的内地银行股在港上市。之所以出现银行赴港上市热潮降温,与H股上市银行在一、二级市场遇冷以及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拓宽有关。
德勤中国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曾浩认为,港股市场对中小银行整体定价较A股偏低,银行后续进行配股或再融资操作时均面临较大挑战。对赴港上市的银行而言,短期内确实可以增加海外投资曝光度,但对补充资本金的效用却并不大。因此,对于需要补充资本金的中小银行而言,港股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在全面注册制之后,在港股遭到“冷遇”的银行股是否会回归A股呢?
2018年8月,威海银行在已处于“预披露更新”的状态下选择申请终止A股审查,该行表示:“鉴于当时A股整体审批过程令上市时间表不确定,为了通过其他筹资方式补充资金,我们决定撤回A股申请。”现距离A股注册制落地已两周有余,银柿财经询问威海银行未来是否有回归A股的打算时,对方未予置评。
宋清辉认为,在内地证券市场注册制全面铺开的背景下,A股上市门槛已经大幅降低,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内资银行股回归A股。两大市场的再融资功能,有望使内资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一个极大的提升,此举不但能重塑内资银行在港股的品牌形象,也可能会使内资银行慢慢摆脱港股零成交的尴尬局面。
不过,这些H股上市的中小银行若想回归,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中信建投相关人士表示,注册制下,中小银行并非符合财务条件就可以自然而然上市。银行在区域对比中要有代表性,比如资产质量、规模和当地影响力、发展规模等,更多是侧重于综合情况来判断。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指出,全面注册制改革总体来说有利于更多优质中小银行上市。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