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 >
天天速递!又一家!地产股正经历史诗级大撤退
来源:云掌财经市值观察     时间:2023-06-08 10:41:35

作者:大师兄,编辑:小市妹

资本市场最为喜新厌旧。

当AI的估值空间被无限拔高之时,地产股等昔日宠儿仍在跌向深渊。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指数(882509.WI)大跌14%,是A股表现最差的行业指数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股价的持续暴跌,不仅让很多地产股出现流动性危机,退市风险也大大增加。按照A股的交易性退市制度,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股价低于1元,就将触发“面值退市”。

各种迹象显示,2023年将成为有史以来房企退市数量最多的一年。

【“死亡”清单】

5月31日,*ST蓝光在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股后,宣告于6月6日终止上市,成为今年A股第一家正式退市的地产股。

这家区域地产龙头鼎盛时创下的400亿市值,退市时只有12亿。如果一个投资者8年前的股价高点买入100万蓝光发展并持有至今,手头市值只剩下3万块。

经历巨幅暴跌、锁定“面值退市”的地产股,远不止*ST蓝光这一家。

截至6月7日,A股市场股价低于1元或在1元附近的地产股共有10只,是触发“面值退市”的重灾区。

比如ST美置、*ST中天以及*ST嘉凯,都因为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块钱,已经收到交易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再比如ST泰禾和ST粤泰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钱,于本周一和本周四停牌,预计将在停牌5个交易日收到交易所下发的关于退市的《事先告知书》。

另外,ST阳光城连续18天股价低于1元,目前股价0.41元,*ST宋都连续16天股价低于1元,目前股价0.49元,这意味着这两只地产股即使未来连续涨停(*ST板块5%涨停),也逃不掉面值退市的结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10只地产股除了金科股份,其他公司都已连续两年亏损并披星戴帽,也就是说,除了面值退市风险之外,也面临财务退市的压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这些地产股虽然手头还有很多土地、房产等地产存货,但是在低迷的行业环境中,经营和偿债压力非常大。

比如阳光城负债2700多亿,货币资金只有70亿,去年营收不到400亿;泰禾负债2077亿,货币资金只有15亿,去年营收只有88亿,经营层面困难重重,股价难以提振,退市自然也难以避免。

A股之外,还有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在港股上市,这些地产股被市场统称为“内房股”。

按照港股的退市规则,如果一只股票连续18个月停牌、无法恢复交易,就将被取消上市资格。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第一家因为长时间停牌而退市的内房股是新力控股。这家2021年9月20号开始停牌的内房股,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从4月13日起被取消。

在港股市场长期停牌的内房股数量众多。自2021年房地产行业爆雷以来,大批公司因为债务问题而无法公布年报,最终只能采取停牌的策略等待政策的拐点。

最终,他们等到了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拐点,却没有等来命运逆转的时刻。

▲港股停牌时间超过12个月的地产股,来源:问财

【丢掉幻想】

股票退市后,将进入新三板交易,对于股东来讲,除了持股市值大幅缩水之外,流动性也将大幅下降,投资本金有可能最终完全打了水漂。

目前面临退市的10家地产股,股东人数几乎都在5万人以上,股东最多的ST中天接近20万人,受到退市影响的股民总数,可能接近100万人。

投资者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盲目抄底的冲动。

去年以来针对房地产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让低迷已久的地产业为之一振,特别是放宽股权融资的“第三只箭”,让很多濒临退市的地产股看到重生的希望。在利好政策加持下,很多投资者期待这些濒死地产股,能够增持、回购或者重组,熬到行业复苏的时候,再次上演乌鸡变凤凰的逆袭神话。

事实上,前文提及的地产股中多家公司在面值退市风险之下开始“市值管理”,有的发消息给市场“打气”,有的出现巨量资金托底,面临巨大债务压力的地产公司,自然想保住资本市场的融资之壳。

最积极的是金科股份。在5月24日公司股价跌破1元之后,控股股东金科控股宣布以不超过1.5元的价格,增持5000万到1亿元的公司,随后公司股价一度出现放量地天板走势,很多场外的投资者受此消息影响,纷纷下场抄底。

但是投资者显然误判了政策方向,抄底存在退市风险的地产股也是不理性的。

在经济转型、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房地产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早已遭遇巨变,当下对房地产的扶持政策,只会利好优质房企,并不会阳光普照。让一部分房企退市,应该是管理层的既定方针政策,是加速过剩产能出清、优化行业结构、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对于金科股份的增持行为,深交所很快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金科控股履约能力及是否存在“忽悠式”增持的情形,可见政策对地产股的保壳行为的监管之严。

在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之下,对房地产还像过去一样抱有执念已经不合时宜,对触发了退市条款的地产股还抱有幻想,更是火中取栗。

【向前看,别回头】

回顾地产股在资本市场的盛衰起伏,让人感叹时代变化对行业命运的巨大影响。

A股最早上市的老五股中,除了深发展是银行股之外,其他4家公司全部都涉足了房地产。直到2007年,A股市场里地产股超过100只,而整个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总数也不过1000多家,地产股在市场中占比接近10%。

地产股崛起的背后,是城市化浪潮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住房需求,房地产在本世纪初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利器。而资本市场作为地产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不但大幅降低了房企的融资成本,也为地产商和投资者财富积累提供了巨大推力。

以万科为例,上市以来的最大涨幅超过1000倍。即使当下这些即将退市的地产股,历史上也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都曾出现过几十上百倍的涨幅。

地产股狂飙的年代,房地产商在中国富豪榜中也占据非常显赫的位置,行业最鼎盛时,大陆富豪榜前10名中,有7个是搞房地产的。

但是,任何一种产业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中国经济向创新型产业转型早已是大势所趋,过去反复摇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日益坚定,行业野蛮生长的环境彻底改变了。

首先是融资渠道的管控。

2010年“国十条”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后,房企在A股IPO、借壳上市及再融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严格限制,房企上市融资只能去港股。

切断股权融资渠道,也为房企后来出现债务风险埋下了伏笔。

其次是需求层面的限制。

2016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重点强调房子的居住和商品属性,投资需求终于被压制。

第三是市场结构的调整。

在总量管控和市场调节的前提下,扶持央国企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地位,加强房地产的民生和社会属性。

事实上,地产股退市潮的背后,国进民退成为非常重要的行业趋势。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2022年百强企业中央国企数量增加16家,已经达到了70家。百强企业中央国企销售额占比提升6.1个百分点至57.9%,民营房企销售额占比下降7.0个百分点至25.0%。

产业结构调整和地产结构优化的时代背景下,地产股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大幅下降,地产商的财富地位也早已今非昔比。

目前,A股地产股只有103家,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左右,市值只有1.26万亿,已经不到A股总市值的2%。

2015年触及历史高点以来,A股房地产开发指数已经暴跌60%,与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日新月异的新兴行业相比,房地产在资本市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2022年的富豪榜中,地产商的存在感已经越来越低,排名前20的超级富豪,大多从事科技行业,完全不见大陆地产商的身影。

随着地产股的批量退市,未来地产股在A股的占比还会越来越低,地产富豪在富豪榜中的位置,也会越来越少。房地产从体量上虽然还是不容质疑的支柱产业,但是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玩家,也撑不起暴富的野心了。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