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学前沿论坛闪现《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身影。最有趣的是,郭帆这次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对话。这场中国科幻电影导演和AI智能研究专家之间的跨界对话,把科学前沿论坛推向一个小高潮。来看看他们聊了什么,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精神上的激烈碰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主持人:请张教授聊聊从人工智能历史来看,您觉得现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张亚勤:现在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巨大突破,简单总结一下有以下三点,一个是人工智能从感知层面到达了认知层面;把专一的人工智能转变为了通用的人工智能;第三点就是分析式人工智能转变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
主持人:要麻烦请郭帆导演以电影为例,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有没什么需求?
郭帆:我只想回答为什么我会出现在这里。我觉得我是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参加这次大会。我对我们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震撼。我现在对GPT说话都很客气,我会加一个请字,结束的时候要用上谢谢。我总感觉要对他好一点,才算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吧。实际上,我们在《流浪地球》的创作中,比如人物的年龄的增减,演员的声音修复等都用了AI技术。但我也看到,现在AI已经可以处理和生成出精度非常高的视频作品,也可以产生非常稳定的镜头等,这也让我对未来也是有所期待。
主持人:您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什么期待?
郭帆:我今天的团队都在这儿,其实我们更多地是希望看清楚它是什么,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电影创作中去。如果说有什么期待,希望可以为电影创作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但我的艺术家朋友们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和危机感。
张亚勤:这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大概五年就可以做到,很快我们的算法就可以达到让镜头和场景变得更加连贯,镜头的精度和拍摄精度几乎一致。
郭帆:所以我们还有五年的时间。
张亚勤:AIGC不管做得再好,依然还是一个工具,一部好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创造力想象力,还是需要作家和导演来为它灌注生命力。
主持人:顺着张院长的话往下说,能否请两位聊聊艺术是来自科研创作,而有没有一些科研创作是来源于艺术作品?
郭帆:我现在如果要提需求,我希望人工智能在电影制作的流程化和管理化上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电影有时候上百人上万人的大协作,拍摄电影的时候现场人会非常多,我们也是希望流程管理上,让人与人的协作更便捷,流程更清晰,也可以完成电影工业化从2.0到3.0的转变。随着苹果MR头显的推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影模式即将迎来巨变。
张亚勤:《流浪地球2》真是非常精彩。我想人的好奇心无外乎在对宇宙的好奇和对小宇宙的好奇。反过来说,我就是小时候看了机器人对地球控制的电影,就决定去学习信息论和控制论。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发表的文章《地外中继》就设想出了一个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送无线电和电视信号。而如今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所以说,所有的科幻作品对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启示。
主持人:能谈一谈人工智能对你们自己的挑战?
郭帆:挑战是肯定有的。我们现在电影制作需要很多概念师,他们要把文字转化成画面,然后制作出来。我们二十多年工作经验老概念师有时需花很长时间来画,但我们的人工智能一个晚上就能画出几百张。更关键的是,当把人工智能画的和老师傅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导演选,导演一开始就剔除了老师傅画的作品。所以这确实是让我们感觉到焦虑的,这些画了几十年的老艺术家该怎么办?
张亚勤:有些工作可能是要消失,但我们相信我们的艺术工作依然是需要灵感、情感等。或许我们的人工智能可以在认知层面上获得突破,但它是没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我们的人工智能或许有大脑,但它是没有MIND,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得更准确一点。
但我也是焦虑的,我之前曾在一个国际科学家的联合签名中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要把人工智能摆放在和核武器一样的重视程度上。主要是它会产生出非常多的虚假错误信息,这会对我们人类世界产生很大影响。
上一篇:探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能做手术,会冲咖啡,这届机器人也卷起来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