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运气不好”的西安鹰之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之航”)依然顽强地挣扎在第二次IPO的路上,日前刚刚提交了第三轮问询回复。
审核问询进行到第三轮,在近年来的IPO案例中是不常见的,不过对于鹰之航来说并不奇怪——这家公司两次申报创业板,两次被抽中现场检查。2020年9月,鹰之航首次申报创业板,于2021年2月19日被抽中现场检查,而后迅速在2021年2月24日“撤退”,成为交易所各类通报里反复提及的“一查就撤”的明证之一;2022年3月,鹰之航第二次申报创业板,于当年4月22日再次被抽中现场检查,“挣扎”至今。
鹰之航的营收数据,在创业板量化发行标准后同样显得“一言难尽”。从首次申报的报告期2017年起到2021年,公司营收一直在2亿元上下浮沉,2021年为2.23亿元,无论是“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还是“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的标准,对鹰之航来说都显得有些遥远。2022年上半年,鹰之航更是只有8343.13万元的营收。
然而在2022年,鹰之航的营收却一跃达到了3.08亿元,跨过了3亿元大关。更令人惊讶的是,鹰之航2022年的营收增长大头来自机载设备制造业务,该项业务的营收从2021年的5546.79万元大幅增长到了1.57亿元,而这项业务大部分的收入来自第四季度,仅第四季度就实现了1.05亿元的收入,占该项业务全年收入的66.54%,与往年的季节性构成迥然不同。可以说,若无机载设备制造业务在第四季度的收入,鹰之航的第二次IPO之旅也将以失败告终。
再细化拆解鹰之航2022年的营收增长部分,可以发现主要来自航空通讯设备与航空测试设备。公司主营业务大体可以分为机载设备维修与机载设备制造,而机载设备制造又分为航空机载电机、航空通讯设备、航空测试设备、航空机载数据采集设备、航空机载空气滤芯等产品。鹰之航解释称,航空通讯设备又可分为总线通讯类与无线通讯类,2022年总线通讯类的客户主要是中航工业集团下属单位,销售金额为3656.53万元,占总线通讯类产品收入的77.47%;无线通讯类产品收入的增长则源于公司积极开拓地方国营军工集团G下属企业、民航局下属企业民航空管、地方国营军工集团H下属企业等客户,相关客户收入金额合计3573.53万元。
申报材料显示,2022年12月公司机载设备制造业务收入7337.60万元,占该项业务收入的46.71%,看起来颇有“提前突击确认收入”的嫌疑。鹰之航称主要原因是公司对中国航天下属企业A-1同步伺服电机应用于最新型号武器,公司需要对同步伺服电机系列产品的位置传感器部分、制动器部分、减速机部分进行定制化开发,产品研制及生产周期较长,公司在2022年12月完成产品交付工作;并且,受外部环境变化及四川限电影响,公司与地方国营军工集团下属企业G-1和成都民航空管的项目执行时间有所滞后,公司于2022年12月完成相关产品的交付及验收工作。
与公司营收一同增长的,还有应收账款。根据招股书,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90%、68.99%与87.75%,2020年末夸张的比例是因受到了海航系破产的影响,2021年随着海航破产重整的推进,公司也收到了海航系单位的回款;而对于2022年末的87.75%,公司解释称,主要系2022年公司航空机载设备制造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且第四季度收入占比较高所致,相关客户主要为军工单位,其主要根据付款预算拨款进度、经费支付计划和付款审批流程等安排付款。
在第三轮问询函中,深交所同样重点关注了公司2022年下半年的军品业务收入,称部分客户2022年对公司的采购额呈现爆发式增长,如2021年、2022年中航工业下属企业C-19对鹰之航的采购额分别为25.66万元、3411.26万元;2022 年上述项目的执行周期仅为2个月,公司对该客户的收入超过40%确认在当年12月份,超过90%确认在当年第四季度。此外,2022 年部分客户的项目执行时点之间存在高度重叠,例如公司与地方国营军工集团G下属企业和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客户均于2022年2月签订技术协议、同时于2022年9月签订3个销售合同、2022年12月完成产品交付及验收。
在回复中,鹰之航则花了长达近80页的篇幅来解释2022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收入大增的问题。不过,其解释是否会为交易所接受,依然值得关注。
上一篇:代董事长等人垫付190万元罚款构成违规财务资助,模塑科技收监管函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