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云端见”
来源:河北日报     时间:2022-09-15 09:57:39

随着参评第十七届文华奖和第十九届群星奖的舞台精品轮番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已进入尾声。艺术节期间,主办方利用“互联网+”模式,提供精品剧目创、排、演、宣、评一体化线上服务。截至9月12日,本届艺术节已有58台剧目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演出,总观看量达2.63亿人次。众多演出“云端见”,点燃了大众的观剧热情,让全国各地网友深度感受到国家级文艺盛会的新魅力。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本届艺术节,国家公共文化云、河北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开设“云上群星奖”专题,对群星奖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展示推广,并对群星奖决赛、颁奖晚会、惠民演出进行直播。除了直播场次增加之外,还依托网络平台同步开展“我与群星奖”视频征集,讲述群星奖参赛团队的台前幕后故事。各平台还开通了互动区域,大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评奖全过程,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信息,观看参赛作品精彩视频,并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

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与演员的互动随意而亲密。据统计,群星奖相关话题的网民评论关注度持续走高。其中,对参赛作品和演员的表演形式与效果的认可评论占比21.73%。“很棒的舞蹈,情、律、图三元素完美演绎,赞!”“编排的很好很大气!”网友留言体现出观众审美的提升。对群星奖的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达17.85%。“一起走进中国艺术节、享受群众文艺成果。”“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吧。”“源于民间高于民间。”上述网友留言具有代表性。此外,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34.94%。“家乡话,真亲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太震撼了。”“《大河之声》不仅是一个节目,更让人们了解了黄河文化。”这些留言透露着浓浓的乡情。不难看出,大众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

从“剧场”到“云端”的转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创作主体、受众群体、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以9月3日晚江苏省昆剧院参评文华奖的剧目《瞿秋白》为例,除了进行线下演出外,该剧还通过多家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累计点击量近600万。为了达到最佳网络直播效果,剧院通过5G、8K和全息扫描、扩展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远超线下传统实体剧场的视听体验。有网友评价为“全员C位”的视听体验。此外,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演出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粤剧《红头巾》、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江姐》全网累计点击量分别达218.2万、367.33万、1661.66万。数字科技的革新,正在为传统演出拓展线上新赛道“保驾护航”,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面对技术迭代更新,好的文艺作品依然是内容为王。无论演出方式如何变化,精心制作、品质优良的内容依然是吸引观众的法宝。艺术节期间的众多优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欢歌,为百姓抒怀,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精神家园。

时代和观众对文艺创作正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适合“云端”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使大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