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 >
每日热文:陈琦:资深记者送外卖、张雪峰发声警告,风口浪尖的“新闻专业”
来源:财经作者陈琦     时间:2023-07-03 22:56:55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位自述找不到工作的资深记者,名叫陈涛。他是2011年从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硕士,曾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先后在《中国新闻周刊》和《南方周末》工作过。在离开新闻业后,陈涛尝试过公关、新媒体、互联网等相关工作,在2022年创业失败后,临近38岁的他在北京当起了外卖员。

这个新闻出来的时候在网络上掀起了广泛热议,当高学历、低收入的资深记者北漂十几年,到头来没有成家立业,甚至难以生存,中年危机之下失业半年只能靠送外卖过渡,最终选择回到四川老家求发展。

在陈涛身上,我们看到了新闻从业者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看似是每天穿梭于各种高端会议采访各种成功人士,接触大量人脉资源,游走于各个社会阶层的“无冕之王”。当撕开包装后的外衣却发现只是寄生于平台影响力,靠微薄收入艰难度日的“底层打工人”。


(相关资料图)

最近还有一个新闻引起了公众关注,有家长在向张雪峰咨询考学建议时问孩子是否适合报考新闻学,张雪峰则抛出了“如果我是家长的话,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在回应轰动言论时,张雪峰引起了更大的争议,他在微博回应称,“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

《中国教育报》6月22日头版发表了署名“钟焦平”,题为《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的文章。文章写道,这些所谓的“人生规划导师”,凭借着对专业、高校以及就业情况片面、肤浅的认知和了解就对考生进行指导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一时间,新闻专业被各大媒体推向风口浪尖,一些高校新闻专业的教授和新闻报社的领导更是在公开场合发表回击张雪峰的言论。但这次的舆论显然偏向于张雪峰,很多网友表示,普通家庭背景的孩子报考专业首先考虑的是就业,饿着肚子谈理想不切实际。

从陈涛到张雪峰,这两次舆论讨论的重点都指向新闻专业。今天我作为一名传媒行业创业者和财经自媒体人的身份,表明一下个人意见,我不建议广大学子报考新闻专业。身处这个行业近十年,看到了太多新闻行业的现状和媒体从业者的终局,陈涛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先来谈谈新闻行业,这个行业受互联网浪潮冲击很大,也因此将媒体阵营一分为二,变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类。在人人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在人工智能席卷各行各业的时代,一些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难、变现难、竞争难”等诸多困境。

从报纸、杂志、电视到微博、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你要时刻适应平台规则、用户圈层、热点响应、内容创作、商业变现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图文到直播短视频,你要和1200万自媒体人竞争,对从业者的要求从过去单一的采编能力向拍摄、剪辑、文案、策划、撰稿等综合能力转变,否则要么被其他人取代,要么被人工智能取代。

传统媒体行业的不景气也使得大量记者出走。2015年前后,央视名记者和主持人掀起离职潮,其中部分原因也和待遇有关,他们选择利用自身影响力从事新媒体创业或者在大公司任职高管。不少记者离开传统媒体后投身互联网大厂做起了公关工作,但公关部门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很容易被边缘化,岗位晋升和薪资收入有限,因此公关部门的离职率普遍较高。

《青年记者》2020年发布的《当前我国传统媒体人才流失观察》调查显示,有64.46%的媒体人认为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或相当严重,77.71%的媒体人认为收入低是导致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以77.41%的比例成为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主要群体。

据该调研数据结果,传统媒体人的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最多,占比37.95%,月平均收入为5000—7000元的媒体人居其次,占比26.2%;月平均收入为7000—9000元的媒体人排名第三,占比15.66%;媒体人月平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仅占3.01%。

如今更多在传统媒体做记者工作的人不得不开展副业才能养家糊口,要么接一些第三方的撰稿和文案需求,要么在业余时间做自媒体创业。想要通过“记者—主编—社长”这条路实现人生逆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的人直接将该工作视作跳板寻求更大的职场发展空间。

在美国媒体行业内,商业记者的待遇明显高一些。63.9% 的受访商业记者表示自己的年薪中位数为 66,204 美元,远高于记者的平均工资。尽管如此,美国记者似乎不能算是好的职业选择。根据美国CareerCast.com公布的《2021最差工作排行榜》,记者位列其中。皮尤研究中心发现,自2008年以来,新闻编辑的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了26%,2020年,美国新闻业有16160人失业。低薪和暴露在危险环境下都使得记者成为美国2021年最差的工作。

现在看来,新闻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和职场空间都极其有限,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子女真心不建议报考,你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一旦选错专业可能会多走几十年的弯路。反观家境十分优越的孩子,他们的专业选择可以把兴趣爱好当做第一标准,比如哲学、艺术、管理等,而不会因为“钱”对人生做出妥协。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年轻人怀揣着新闻理想,渴望用笔书写人间正义,但在社会上磨砺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你的棱角和理想会被一点一点消磨殆尽,到头来“听话”才是领导认为最可贵的品质。

今天也给正在工作岗位的记者朋友一个忠告,如果你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写文章的记者,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被取代,遭遇职场危机是迟早的事。但如果你能借助平台影响力和写作技能积累资源、打造个人品牌,把文章当作认知载体、人脉杠杆和社交资产,那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