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业绩,靠“节衣缩食”抠出利润,这种逻辑天然欠缺成长性;于“新故事”,苏州过后无艇搭,待潮水逐渐退去,小米又能在夹缝中取得多少胜算?
(相关资料图)
“寒冬”、低谷、冰封……无疑是对最近几年手机行业的最佳诠释。
根据IDC的调研报告,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不足12亿部,同比降幅达12%,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降幅达13.2%。
进入2023年,该种萎靡态势未能迎来转机,一季度大部分区域手机出货量仍同比下滑。其中,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为6544万台,同比下滑11.8%,环比下滑10.3%。
还原成算术表达式,也就是说,相较2022年Q1,2023年Q1中国市场少卖了876万部手机;相较2022年Q4,少卖了748万部。
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小米于5月24日晚间公布的成绩单似乎令各界都倍感振奋和鼓舞:毛利率19.49%,创历史新高;归属净利润42.2亿元,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13.1%。
由表及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对小米这份财报以乐观期许吗?
01 盈利了,但没那么好
面对萎靡的行情,小米在2023年不得不改弦更张,将成立以来遵循的“规模为先”战略,调整为“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新经营方针,把利润提升搁在和规模扩充同等重要的位置,追求二者均衡发展。
然则,理想国中的“既要又要”并不容易。
2023年一季度,囿于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三大主营板块,无一例外地反向波动,公司实现营收594.8亿元,同比减少18.9%,环比减少9.9%,连续两年一季度收入同比缩水,并且降幅有所放宽。
拉长视线,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小米的收入状况就已经整体呈现向下走势。
好在,硬币的另一面,利润端传出喜讯,无论是期间利润还是经调整利润,都终结了持续多个季度的下滑,收获正增长。
减收增利,小米是怎么做到的?营收、成本、利润,三者间最简单的关系表述便是:利润=营收-成本。要想利润最大化,要么增加营收,要么减少成本。
其实,早前于去年年末,集团总裁卢伟冰就曾给出答案:通过少花钱的方式,给公司利润下滑踩下刹车键。
过去一段时间,在消费电子滞涨、难销的大环境中,小米凭借“更高端”的目标导向和价值攀爬,把毛利率拔高了2.1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弱化营收下滑的影响,但探幽索隐,担当利润增长主力的还是“克勤克俭”行为:
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其大幅削减宣传、包装、运输等开支,使销售及推广费用同比减少21.88%,环比减少29.94亿元,为41.04亿元,是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行政开支由于薪酬和专业服务费减少了1亿元至11.3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底,小米裁员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且登上热搜。据悉,涉及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个部门,共有6000人从小米“毕业”,中国区个别部门的裁员比例高达75%,互联网部有团队裁员40%,除了正式员工外,也有大量应届生,包括试用期的应届生;今年一季度,小米再度减员134人。
非经常性损益的投资收益,则是贡献小米利润的另一个“肱股之臣”。一季报中,按公允价值基于损益的投资,从2022年的亏损36亿元,变为今年的盈利36亿元,正反相差70多亿元,对短期内增厚盈余立竿见影。
综上,基本可以对小米的这份成绩单定性了:卖力减费,叠加不可持续的投资收益拉动,虽然达成了增效KPI,但整个盈利或者利润的质量差强人意。
对于上述一系列降本措施,于刚刚结束的业绩电·话会上,小米管理层坦言:“费用已经减少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减少。”
换言之,“少花钱”既是小米本期创利的主要途径,或也是小米后续要执行的中长期策略。
02 挑战大模型新故事,小米还有机会吗?
众所周知,互联网大厂都有一颗讲“黑科技”故事的雄心,尤其是那些处在前沿领域的科技故事。
对小米来说,行业周期性消沉又使该种心思更显急迫。从冲击高端到自研芯片,再到加码造车、发布人形仿生机器人“铁大”,其一直努力争当时代的“弄潮儿”,苦心营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俯身挖掘新增长极。
2023年,火爆全网的ChatGPT,催动大模型亿级“风口”,小米的新故事也开始了。
4月中旬,雷军表示,小米在AI领域已经耕耘多年,对于大模型,当然会全力以赴,坚决拥抱。公司们正在研发一些有趣的技术和产品,等打磨好了,再给大家展示。
5月24日,小米集团透露,4月正式组建了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目前AI领域相关人员超1200人;小米将不断挖掘AI相关的用户场景,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并以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开拓更多机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拥有丰富的AIoT应用场景和产品矩阵,比如小爱同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以及底层智能技术、大量数据资源,具备做大模型的软硬件基础。
问题是,现在入局,多少有些后知后觉了。
国际巨头如微软、谷歌,先人一步、实力碾压的举动自不必多说。国内方面,BAT、华为、科大讯飞、昆仑万维、360、字节跳动、商汤科技等巨头纷纷加入,大模型赛道愈发拥挤,且其中绝大多数玩家已上线可供迭代的产品,甚至已将大模型同现有产品结合。
高科技行业向来秉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精神,喊着“等我们打磨好了,再给大家展示”的小米,显然掉队不止一个身位。
而另一个新故事—造车,也面临同样的境遇。
自2021启动造车,眼瞅着新能源汽车江湖已经从第一阶段的并肩起跑、奋力抢跑,第二阶段的内卷、外卷,过渡到第三阶段的近身拼刺刀、淘汰出清,小米的车尚没有踪影。
雷军曾公开扬言,小米的目标是2024年进入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据柒财经了解,小米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开始量产汽车。首款车规划了高低两个配置,低配版采用400V电压平台,搭载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高配版采用800V电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最新推出的三元麒麟电池。
吹牛大家都会,但“苏州过后无艇搭”的意思大家也都懂,于潮水逐渐退去,竞争格局即将定型的当下,小米即便拿出成果,又能在夹缝中取得多少胜算?
作为上市企业,小米备感煎熬的现状和模糊不清的未来,自然难逃资本法眼。
至今,小米股价已在跌跌不休的通道里躺了两年有余,截至5月26日,报收10.5港元/股,远低于当初17港元/股的发行价。
道理亦很浅显,遵循基本面是股价支撑的因果关系:营收不能壮大,靠“节衣缩食”抠出利润,这种逻辑天然欠缺成长性,阿尔法值动力不足;旧业务不振,基本盘承压;新业务(造车)不举,第二曲线没有眉目。
小米,确实很难。
上一篇:脑机接口大涨八个点,概念股掀起涨停潮,新的热点出现了吗 焦点热门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