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秦皇岛市在行政审批工作中深入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推行“审批即服务、热情服务的店小二、主动上门的快递小哥、立足企业群众的换位思考”4个理念,举多方之策,保项目落地、创一流环境、促经济发展。今年已累计为全市712个项目办理各类审批事项2973项,总投资1068.65亿元。
行政审批工作距离群众越近,越能让群众满意。为此,秦皇岛市根据不同县区的项目需求,将原市级行政审批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按需直接下放到位。
海港区是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为适应主城区自主发展需要,扩展海港区的行政审批权,减少项目往返市区两级审批部门次数,秦皇岛市出台相关文件,将主城区相应园区内的项目立项和施工许可权限直接下放至海港区,实现同层级审批。
目前,山海关区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城改造提升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为全力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先行区,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按照山海关区政府申请,将古城内返迁安置房项目涉及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防空地下室建设审批等近20项审批权直接下放至区,扩大了特定区域审批自主权。
为支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的快速发展,市行政审批局从自身行政审批职责入手,全方位为两个区域经济发展赋能,将项目立项、施工许可等项目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到区。如此一来,赋予了成建制开发区独立行政审批权。
协同管理,审批监管无缝衔接
在市级行政审批部门将权力下放的同时,各监管部门也要同步监管到位,避免出现同级部门配合不畅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入手,搭建从项目策划生成到投产达效的全流程全周期审批服务体系,让各级行政审批部门可以依规办事,最大限度达到服务、管理同步。
通过信息互通等手段,协助监管部门发挥作用,实现审批监管无缝衔接。及时将审批信息推送至监管部门。各级行政审批部门在办理完相关审批事项的同时,依托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同步将审批结果和项目相关信息推送至省、市、项目所在县区的相关部门,保证信息共享。
及时公开审批结果。行政审批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信用秦皇岛、秦皇岛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等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审批结果,供社会各界监督。
队伍建设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基础,为此,秦皇岛市多次组织全市行政审批部门、各监管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对日常业务工作给予指导,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对各类问题答疑,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主动服务,促项目快速落地
行政审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好企业、群众。为此,秦皇岛市在完成国家、省相关部门的规定动作的同时,推进各类适合自身的改革、创新。
秦皇岛市将各类园区作为改革先锋队,先行实施重点改革举措,以审批创新培植发展优势,增强投资引力。该市推动区域评估全覆盖,将区域评估扩充到11项,以“政府买单”方式供区域内投资项目共享共用。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类区域评估报告成果30项,可在5年内为单体项目节省评估成本超5000万元。同时,推行“分段式施工许可”,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项目需要先行分段核发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阶段施工许可,具备其他法定条件后,再发放工程主体施工许可,可使项目开工日期提前3个月。目前,已有27个项目实施了分段开工。
秦皇岛市坚持审批围着项目转,服务围着企业转,根据项目审批需求,建立快速响应、绿色通道、延时预约、协商会办和特事特办等制度,以高效率赢得项目建设的高速度。秦皇岛市以12345政务服务热线涉企专席和市县乡三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载体,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全力解决项目“急难愁盼”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动出击,市县两级审批局领导班子对452个重点项目实施点对点精准化服务,开展“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活动,为项目落地铺路架桥。
最大限度化简项目审办流程,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立足项目单位换位思考,将专业化审批报建流程转化为二维码,降低报批难度和门槛;开启一窗式综合服务,为项目单位提供线下全过程、全事项的咨询、指导等服务;推广应用项目审批码,用手机扫描即可知晓全流程全事项办事指南,让项目单位“一码在手、明白所有”。目前,已制作公布项目审批码10个,涵盖50个事项、325件材料清单。此外,该市推行施工许可“N合一”,将10余个施工许可证合并成1个证来办理,目前已有两个项目实施了“N合一”许可。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实行线上不见面审批。该市为项目单位提供“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秦皇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申报指南和教程,审批部门线上接收并反馈一次性补正告知内容,经受理、审核、审批等流程,将批复文件、电子证照传送至项目单位账户。项目单位可随时查询审批进度、浏览审批结果、下载批复文件,实现“一次不用跑、零见面审批”。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