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和达标天目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PM10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下,创历史最好水平;优良水体断面达到10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3个月在全省位列前三,累计获得700万元奖励资金。
这是去年衡水市交出的亮眼答卷。今年4月1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地、州、盟)拟推选名单公示》,衡水市为全省唯一公示的城市,也是全国9个公示城市之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更浓。如今的衡水天空更蓝了、大地更绿了、河流更清了……
——打造全天候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
近日,滨湖新区生态环境信息指挥平台发现辖区某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出现异常报警,指挥平台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至执法人员,经现场核查发现该企业轧胶车间作业时,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引风机未开启,执法人员当即责令该企业改正违法行为,并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依法对该企业进行行政处罚。
该事件得以迅速处理,得益于该市建立全天候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衡水市成立了由18人组成的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同时各县(市、区)配套建设了13个分指挥中心,选聘了5500余名环境监管网格员,可以实现中心与分中心之间、中心与网格员之间的实时视频、智能指挥调度。该市还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环境感知物联网,以衡水市162个空气监测站、261套秸秆高点摄像头、184家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313个施工工地扬尘监测、51家重点VOC企业监测、22个环境信访渠道、4套移动污染源监控系统为基础,应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将该市所有污染源的有关信息汇总、呈现在数字地图上,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一张图”的线上管理模式。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该市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衡水市县(市、区)空气质量通报排名和奖惩问责办法》,对大气、水环境质量进行定期通报排名和严格奖惩问责,切实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同时坚持精准治理,向源头发力,紧盯四大污染源进行攻坚。
“控煤”,在全省率先实现散煤经营网点清零,完成农村“双代”1063175户和燃煤电厂三氧化硫专项治理工程,区域大气中PM2.5的排放大为减少。“控企”,推动省定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超标报警装置;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分表计电,1700余家企业戴上“紧箍”;推动绩效评级调整,确定A、B级及引领性企业161家;238家企业(项目)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5013家涉气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精细化减排,重污染天气仅对涉气工序停限产。“控尘”,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扬尘监督监管能力建设,扩大主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范围,常态化开展道路卫星遥感裸地监测;建成覆盖全市涉农区域的秸秆焚烧红外视频监控平台。“控车”,衡水市区连续6年执行长达6个月的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市区新增或更换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电动车,全市新增或更换的客运、物流车、环卫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移动机械区域,强化重点用车单位管理。
一天一天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地争取,衡水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少,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0,同比下降6.7%,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16位,较2021年同期上升9个位次。今年,该市探索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新举措,分类制订重点行业强化管控对策,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2023年一季度形成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为精准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重点河湖水系生态治理修复
夏日的衡水湖,碧波荡漾,绿意葱茏,水鸟蹁跹,美丽的生态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小时候的衡水湖又回来了!”许多市民感叹。
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衡水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善“一河(湖)一档”基础信息,各级河湖长全部使用App巡河,实现河湖监管数据化、精准化。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在部分河道安装“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按照“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的思路,科学实施重点河湖水质整治达标专项行动。
衡水湖是衡水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该市严格落实《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每年入湖水量达到3000万至5000万立方米,确保引水水质达标。科学推进衡水湖湿地系统保护与恢复,对衡水湖西湖进行蓄水,逐步恢复衡水湖西湖两平方公里湿地。周边建设生态护坡,开展生态绿化。实施禁渔和增殖放流,完善衡水湖生态系统生物链,恢复沉水植被,提升湖泊自净能力。统筹推进衡水湖区村庄搬迁、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环湖绿化等工程,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衡水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该市境内河渠密布,他们优化河渠空间布局,加快全市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进“一湖九河”骨干河道与灌排河渠多级连通,同时深入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大引江、引黄、引卫、引岳、引岗黄水库等调水规模,全部完成13个县(市、区)城乡生活和工业水源置换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一湖九河”水系连通清理整治,疏通滏阳河、滹沱河、清凉江等骨干河道排灌“主动脉”,畅通支斗渠道排灌“毛细血管”。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地下水压采量10.0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2014年的13.67亿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3亿立方米,年均减少地下水开采1.48亿立方米。
按照“有水监测、无水监管”原则,该市大力实施河湖水系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运河衡水段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着力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大力推进“九河”水系生态治理,全面构建多源互济、互联互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网格局。他们对辖区内15条河渠、42个断面共计14项巡查内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对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去年,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6.9%,超年度目标15.4个百分点;获得省生态补偿金10920万元,占全省总补偿资金的64.5%。
滏阳河105.7公里河道整治涉及5个县(区)。目前,滏阳河河道清淤疏浚全部完成,通过清理整治,滏阳河形成水面面积5.4平方公里,新增蓄水量526万立方米,蓄水总量达到1244万立方米,河道形态逐步恢复,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如今滏阳河市区段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情景,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引来了白鹭、长腿鹬、黑嘴鸥等水鸟栖息。为保障国省考断面水质新提升,今年该市建设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预警监管体系,推进全市域河渠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分类,确保入河水质全面达标,2022年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超76.9%。
地更绿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京津冀环境支撑区
今年春季,衡水市共完成造林绿化3.34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33.6%;11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备案,枣强、武邑、深州、饶阳、故城5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该市持续推进国土绿化,重点实施环衡水湖绿化、环城市城镇绿化、道路河渠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五大工程。”衡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郑英姿说。按照“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和“可看、可游、可赏”的要求,推进景观节点建设和环湖外围绿化。利用城市城镇周边适宜绿化地块,打造生态高效的环城防护林带,提升环城市城镇绿化水平。按照“立体、彩色、多树种绿化”和“多效兼顾、绿美并举”原则,推进全市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主要河流干渠等通道绿化。结合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创建,以环村林建设和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沟渠隙地、广场游园等绿化为重点,广泛开展村庄绿化。坚持“有路有渠就有树”的原则,以乡村道路、田间道路、沟渠等为框架,集中消除农田林网空白区,完善农田林网断带空档。
衡水市将环衡水湖绿化作为衡水市国土绿化的重点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精品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的原则,聘请高水平设计公司编制完成《衡水湖环湖绿化规划及重要片区景观概念设计》,着力构建“一轴、一环、两湖、四廊、多节点”生态景观格局,打造自然生态、植物林带、科普教育、视觉焦点、道路流线和心理感受六大特色体系,建设电瓶车道、自行车道、滨水步道、湿地栈道、七彩慢跑道五级道路。为加快环湖绿化项目实施,该市组织编制了《环衡水湖绿化东湖片区景观详细设计》,规划建设“一轴·五路·八园、一河·九景”空间格局。着力打造绿量厚重、景观优美的环湖生态景观。环衡水湖绿化按照“集中连片、景随时变、特色鲜明”要求,重点实施特色观光岛、荷塘月色、海棠花溪、桃园春色、丛林观鸟等12个景观节点建设和环湖外围绿化工程。
该市还加快了环城市城镇绿化、道路河渠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着力构建京津冀环境支撑区。按照“宽林带、多树种、大苗木”要求,衡水市全面提升邢衡高速、307国道、中湖大道等交通干线、河流干渠绿化美化水平,完成廊道绿化1200公里。县城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要求,大力推进300米宽环城林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郊野森林公园,形成了“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城市绿化美景。同时建管结合,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市125个乡(镇、社区)已全部完成林长制建设,共明确各级林长14217名。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标准,该市围绕城市居住区、城市出入口、滨河景观带等城市重点地段建设城市公共游园,合理利用城市边角空地,结合老城区改造,建设小型绿地口袋公园,积极推进植树增绿工作,拓展绿化空间。截至目前,主城区共有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街角绿地等81处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达83.6%。现有财政投资建设公园9处,均向公众免费开放。
同时,该市按照“乔为主,灌为辅”的模式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村庄绿化体系。根据村庄区位特点、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产业基础等基本条件,充分利用环村道路两侧、村庄周边坑塘、空闲荒地,以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为主,营造两行以上环村林带。因地制宜建设生态防护林型、经济林型、用材林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模式的环村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宅旁空地进行绿化美化,建设乡村中心绿地或街角游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目前该市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实现绿化,基本建有环村林,村庄平均绿化覆盖率达32.62%。
今年,该市通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造林绿化空间的新办法,采取近自然建设的绿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扩绿提质,科学精准开展造林绿化。实现国家森林城市五大体系34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2023年力争通过国家森林城市验收。
X 关闭
X 关闭